两岸出版交流走过30年!第19届大陆书展在台北开幕,参展图书8000余种

读特记者 陈智军 文/图
2018-10-17 23:27
摘要

台湾印刻文学出版社总编辑初安民:纸本阅读是文艺的乡愁。

今年是两岸出版交流30周年,以“两岸出版交流,三十载正青春”为主题的第19届大陆书展17日在实践大学台北校区开幕,参展图书为近三年出版的新书及优秀作品等8000余种。书展同时举办多场活动,推动两岸共同阅读,促进两岸文化交流。

在当天举行的开幕式上,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邬书林说,出版是两岸交流的重要方面,也是两岸同胞以心相交、增进理解,不断加强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两岸出版交流始终立足于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为厚植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促进心灵沟通发挥了重要作用。

深圳作家许石林的两本散文集摆放在书展显要位置。      

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邬书林在论坛上致辞。

邬书林表示,大陆书展是两岸出版业促进交流增进互信的重要平台,经过多年发展,大陆书展通过多种形式推广文化交流活动,扩大了书展的影响力和覆盖人群,使众多台湾民众有机会参观书展、了解大陆出版状况,为推动两岸出版交流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台湾图书出版事业协会理事长林洋慈表示,2018年是两岸出版交流届满30周年,对老出版人来说,出版交流的过程唤起的是许多回忆。但对年轻人来说,30岁正适合创新创作,为生命留下足迹。此次书展主题,兼具纪念性和开创性,而要了解青春,最好的办法就是走入校园,接近青年学子。

开幕式上,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副总经理庞莉莉向实践大学、文化大学、辅仁大学和逢甲大学四所台湾学校图书馆赠送图书。

此次书展参展图书种类丰富,涵盖文学、历史、地理、政治、旅游、童书等类别。 深圳作家许石林的两本散文集《桃花扇底看前朝》、《清风明月旧襟怀》也在参展之列。

第19届大陆书展由中国出版协会、台湾图书出版事业协会主办,为期3天。参展出版社包括人民文学出版社、人民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等近百家出版社。

【读特新闻+】

两岸全民阅读论坛探讨纸本书的未来

“纸本阅读是文艺的乡愁”

“纸本阅读是文艺的乡愁、作家的乡愁。如果哪天教科书也用电子书代替,就是纸本书消亡的开始,但也不代表死亡。” 在第五届两岸全民阅读论坛上,印刻文学出版社总编辑初安民这样说。

第19届大陆书展17日在台北实践大学开幕,随后举办了第五届两岸全民阅读论坛。两岸作家、出版人围绕“两岸共读青春”的主题,现场分享交流,促进两岸青年的相互了解。第一场探讨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以及纸本图书的未来。

论坛主持人、台湾作家蔡诗萍认为,手机阅读在我看来只是打发时间,是碎片化的阅读,很容易被手机里的纷扰信息打断,纸本阅读才是更有品质的阅读。对于纸本书的前途,蔡诗萍作了个类比,流行音乐盛行后,欣赏古典音乐的主流群体变成年纪大的人,因此有人一直担心古典音乐的消失,但已经过了多少代,古典音乐一直占有一席之地,因为“每个时代都有白头发的人”,人到了一定年龄,就会追求古典质朴的东西,纸本书也一样。

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并不担心纸本书的未来。“在一段时间内很乐观,起码在我们这一代不会消亡”。纸本书被电子书取代或许是规律,但时间会非常长。大陆近年来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推动国民阅读,阅读气氛营造得很好,阅读人口是在增加的,没有阅读就不会有出版。作为出版者,我并不担心纸本书卖不出去。

网络文学作家施定柔现在以阅读kindle为主,但她惊讶发现13岁的女儿拒绝电子读物,班上的同学也一样,他们讨厌很商业化的东西,看电子书经常要附带广告。“这改变了我对纸本书的看法,或许年轻人并不一定排斥传统的东西。”

论坛尾声,初安民说了一句很有诗意的话,“纸本书不会消亡,因为纸本书永远不会停电。”他说,这个信念可以支撑我们这代传统出版业者一直走下去。

见习编辑 董雯静

(作者:读特记者 陈智军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