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者 | 彼得·罗比:全球化科学家与创新深圳“情投意合”
读特首席记者 孙锦
2018-10-11 07:58


【人物名片】

彼得·罗比(Peter E.Lobie)毕业于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新西兰皇家科学院院士,世界著名肿瘤药理学家,现任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精准医学与公共健康中心核心教授,执行主任。曾任新加坡国立大学癌症科学研究所首席研究员,研究生委员会主席,药理系终身教授,曾获邀担任新西兰乳腺癌研究基金会第一任主席,新西兰奥克兰大学Liggins研究所副主任。致力于研究癌症靶向治疗,特别是在肿瘤相关生长因子的致癌机制中做出了开创性研究。发表超过170篇国际期刊的论文,SCI累计引用超过7000次,学术影响H 指数达到51。罗比院士拥有超过28项国际专利,曾获得24个国家级研究基金,受新加坡国家医学研究基金会、新西兰皇家科学院等国际知名学术机构资助的项目。曾受聘于辉瑞制药、罗氏,澳大利亚Neuren制药,Metabolic生物医药公司,法玛西亚普强制药等国际知名药物研发公司,任研究顾问。


从澳大利亚到瑞典,从新加坡到新西兰,最终选择了中国深圳……这是一位不折不扣带着“全球化标签”的科学家。毕业于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的新西兰皇家科学院院士,世界著名肿瘤药理学家彼得·罗比如今的身份是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精准医学与公共健康中心核心教授,主任。

早年的家庭经历让他放弃从医,萌发了药学研究的初心:“用知识更好地认识疾病,以知识来研发药物,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这才是我应该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乐于创新、悦于挑战的罗比对于深圳的眷顾源自他一颗开放包容的心。在罗比看来,当世界经济从传统的工业经济进入知识经济,全球化不再是同质化的技术复制,而是创新的全球化,包括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创业活动的全球化,在创新全球化的浪潮中,开放的深圳站在了世界前沿。作为一名富有国际化工作经历的外籍院士,罗比风趣地称:自己的性格与深圳创新求变的城市特质可谓是“情投意合”,所以决定将科研团队和初创项目都落地深圳,让更多研究成果在最短时间内转化为惠及肿瘤患者的新药及治疗方案,为人类健康创造福祉。

母亲的经历让他弃医从研

“我以前是学医的,也系统接受过医生的职业培训,但我总觉得当一名医生有点乏味,当时的我特别渴望一个更富挑战性更令人激动的工作,希望能以一种更伟大的方式为人类健康做出贡献,从事生物医药的科学研究比当医生可以有更大的作为,比如说,研制出一种新药可以惠及成千上万甚至更多的病人。”谈起早年的经历,罗比不禁感触当初的选择是明智的,因为当下科学技术的迭代更新和变化之快为生物医药研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我刚开始做科研时,做一个基因表达检测需要一个星期左右,如今只需几个小时就可以做出整个基因组图谱,速度和成本都在降低,今后医学发展将极大受益于数字化革命。”

为何选择肿瘤药学研究?这得说起罗比母亲的工作经历,“当我在澳大利亚还是一名医学专业大学生时,我的母亲当时在一个临终关怀中心当护士,那里大部分人都是癌症患者,有一次,我看到母亲晚上在院子里偷偷落泪,原来是她最好朋友的父亲去世了。久而久之,每次看见母亲因病人离世而心情低落,我就想自己能不能做点什么呢?母亲的经历让我萌生一种强烈的意识:用知识更好地认识疾病,用知识来研发药物,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这才是我应该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罗比坦言,大学毕业后如果按照既定道路当一名医生将会在澳大利亚过上非常优越而安逸的生活,所以,当罗比告诉母亲准备放弃当医生到瑞典从事科学研究时,母亲一开始非常震惊,但还是全力支持罗比的决定,“我所做的选择是基于自己的兴趣,而不是钱的因素,你可以选择你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而不是你的父母或是身边人认为你应该做的事情。”

罗比是在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攻读的博士学位,这也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评审及颁奖机构,完成学业之后,他选择继续留在学院担任一名初级研究员。然而,瑞典寒冷的天气让从生长在澳大利亚那样温暖气候的罗比一直很难适应,于是,他将目光投向了气候与澳大利亚相对接近的亚洲,一个偶然的机会结识了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学者,让他再次做出人生的重要抉择,罗比选择了新加坡癌症医学研究院CSI,聚焦癌症的基础科学研究,主要是乳腺癌以及与乳腺癌相关联的其它癌症。

坚守10载取得癌症靶向治疗研究新突破

谈及癌症的现状,始终面带微笑的罗比脸上露出了焦虑的神情,“癌症是中国近年来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其在亚洲最大的问题就是女性患乳腺癌的年轻化趋势比西方国家更加明显,在西方国家,一般是65-75岁,如果能用药物延长10年甚至20年的寿命,她们最终去世往往不是因为癌症,而中国乳腺癌的高发期是45-55岁,很多患者甚至更年轻,只有20、30多岁,患病年纪越轻,以药物控制的难度越大,生命也就变得非常短暂。”

在罗比看来,肿瘤药学最重要的突破是研究导致癌症的诱因。人体内有一种由癌症来表达的生长因子使得癌细胞非常活跃,他用10年多的时间致力于研究癌症靶向治疗,特别是在肿瘤相关生长因子的致癌机制中有了开创性的突破。罗比通过研究证明了人生长激素在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癌进展中所起的重要性,发现多种分泌致癌蛋白和其他内分泌系统肿瘤的关键致病机制,于是,他提出将人生长激素作为治疗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癌的治疗靶点并制定了相应的靶向治疗方案。罗比透露,他带领的科研团队已经取得一些独创性成果并研发出针对不同靶向分子的两种新药,以此抑制癌细胞生长。目前,新药已经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

作为一名科学家和大学教授,罗比并不止步于研究层面,他更加注重针对潜在药物靶点进行转化医学研究,目前他已获得超过28项国际专利。在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期间,罗比就曾受到欧洲某大型制药企业资助,开发了一种可供临床使用的、利用细胞测定重组人生长激素(hGH)效力的标准化方法。因其在人生长激素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罗比曾被辉瑞公司邀请,作为公司的科学顾问,参与FDA批准的hGH拮抗剂在乳腺癌中的研究工作。罗比还曾担任澳大利亚著名制药企业Neuren Pharmaceuticals Ltd的首席科学家,主持癌症药物的开发项目。期间,发现三叶因子家族参与多种实体瘤的进展并随后利用三叶因子开发了治疗性抗体和小分子抑制剂用于肿瘤治疗。

朋友的一次邀约让他将未来锁定深圳

从澳大利亚到瑞典,从新加坡到新西兰,重返新加坡再到最终决定落户中国深圳,罗比全球化的职业经历里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大学里度过。对于大学与城市的关系,他自然颇有感触,“很多大学成就了一座城市,城市因大学而闻名于世,例如波士顿,因为哈佛大学而闻名,剑桥因为剑桥大学而扬名。对于一座大城市来说,一定要以年轻一代为导向营造最好的教育环境,他们可能创造商业机遇吸引更多新兴企业在城市落户同时吸引更多‘聪明人’来到这座城市,正如一座自带动力的飞轮一样。”

罗比在正式加入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前,曾担任过中国科技大学的客座教授,每年都会在中国待上一两个月,而深圳早已是他最为关注的一座中国城市,一次朋友的邀约让他决定将未来锁定在深圳。

“两年前的一个下午,我的一个澳大利亚朋友说要带我去一个神秘的地方,只见那里琳琅满目陈列着各种有趣的东西,长在棱角罐里的苔藓微景观、可手持作画的3D打印笔、裸眼3D平板电脑、现场一位年轻人正在向一些外国朋友介绍其研发的8分钟可打印一部迷你小提琴模型的快速桌面3D打印机,”罗比告诉记者,一开始以为那里是大学实验室,后来才知道是一个国际创客中心,中外年轻人在一起热火朝天地讨论或是鼓捣一些有趣的硬件。这样的场景令他难忘,也令他萌发了在深圳创业的想法。

“这些年,深圳建起了很多新的大学,未来的深圳要成为一座大学之城,成为新兴产业发展的中心,我以前在瑞典和新加坡的很多博士生都非常向往毕业后到深圳来工作,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信号,” 在罗比看来,深圳正向一座全球化城市迈进,像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这样的研究型机构以及南方科技大学这样的研究型大学都肩负一个神圣使命,要成为助力城市各领域创新的推动者,通过不懈的创新来完成以产业发展为基础的科技研发。

“深圳市政府通过投资高等教育和科技创新正在步入一个不断激发自我动能的轨道,一座研究型大学对于城市可持续经济发展,尤其是为城市可持续增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慧资源。”罗比认为,目前深圳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在基础科学领域赢得更多突破,而大学是源头创新成果的孵化器。

罗比认为,创意并非发明,发明并非产品,产品并非企业。创新是创意加发明再加上应用,深圳新办的大学或是学院应当致力于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创新机构,鼓励并奖励原创观点、培养好奇心,推动深圳以及世界各地合作伙伴商业和学术合作。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以及日益加快的全球化进程,对大学的研究又提出了新挑战,必须将传统的一些科学研究与新经济时代结合。不论是满足早期国家基础建设需要还是如今适应全球经济的趋势,我们都必须打通不同学科的界限,走在跨学科研究的最前沿,只有这样才能在世界科技研究领域占得制高点。”罗比表示,为了保持科技先进性,大学和研究院应当与跨国企业保持长期的产学研合作。所有科研机构以及大学师生应该联手参与一些最新的产业研究项目,确保学校课程不仅是最前沿的,也可以满足产业需求,鼓励师生在科学世界里自由探索,以世界的眼光来谋求发展。

一定要将“转化医学”进行到底

从1996年到2003年,罗比一直都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癌症科学研究所从事肿瘤生长因子研究,“研究到了一定阶段总会遇到一些瓶颈,需要适当调整切换。为了更好地提升自己,我在2003年去了新西兰。在新西兰七年时间里,我最大收获是对‘创业学’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知,尤其是如何将医学发现和研究成果转化到应用领域,新西兰的经历对我在转化医学领域的突破发挥了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罗比告诉记者,在新西兰期间,他接触了很多初创企业,其中一家企业已经在澳大利亚股票市场上市。新西兰是一个非常富有创新创业氛围的国度。优越稳定的社会环境,带给新西兰人不只是安逸的生活,而是让他们把富余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发明创造上。同时,政府成立专门部门,类似于不同城市的创新中心用来实现技术孵化,以及加速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只要是在新西兰合法注册的企业,都可以申请政府机构的“创业研发基金”。

新西兰的经历让一直在大学实验室从事科研的罗比对于创新创业有了新的认识:如何在全球化进程中赢得更多关注取决于其创新经济的增长,一座研究型大学必须有所担当,建设创新框架或是创新生态。当然,这必须是一种“有用的创新”,不仅包括产业创新,也包括社会和人文创新,也就是大学服务社会的能力。

目前,很多世界知名大学,包括斯坦福大学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都已经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罗比表示,深圳是很多海外大学和企业机构寻求国际合作与协同创新的重要目的地城市,“深圳的城市特质就是开放创新,包容失败,这也是我考察了很多城市之后最终决定将我的初创公司设立在深圳大鹏的原因”。

“我接触到很多年轻的肿瘤患者,让我坚定了必须在最短时间内将肿瘤研究成果惠及更多人。”罗比告诉记者,一次医院的探望经历令他情绪低落了很久。他的朋友带他去看了一位年仅30岁的恶性肿瘤患者,同时也是一位创业者。在病床上,这位身体虚弱的年轻人虽然说话声音很低,但介绍起自己的创业产品依然洋溢着开心的笑容,当时他既感动又心酸,决心一定要将“转化医学”进行到底。“转化医学就是将基础医学研究和临床治疗连接起来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而深圳在该领域表现出极大的动力,政府在生物医学研究上投入巨资,建立实验室、培育科学家,力争成为全球该领域的引领者。”

罗比现在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担任精准医学与公共健康中心的执行主任,其中一项重要目标就是医学成果转化。他表示,自己的初创企业类似国外的大学衍生公司,很多世界知名大学每年都会申请很多专利,为了让研究成果不会最终成为束之高阁的文件,在研究项目启动之前往往就已经有了投资方,学校会根据这些投资者的市场需求来展开研发,专利一旦产生就成立一家大学的衍生公司,使专利得以应用并推广到市场。不少毕业生的创业项目也是源于这样的衍生公司,投资方经常会聘请参与研发的毕业生来执掌新公司,这既为学生创造了很多工作机会,也为前沿科技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新动力。

【同事朋友眼中的他】

“我认识彼得已经有10年多了,既是好朋友也是工作搭档,看到他从副教授到教授再到成为新西兰皇家科学院院士,在这一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他是一个充满智慧非常敬业的科学家。罗比看上去性格温和,但他内心是一个非常有“韧性”的人,设立了一个清晰的目标之后会非常执著地去完成,他是一个自知意识很强的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如何实现目标。”

——Vijay R.Pandey 印度籍副教授

“彼得院士是个非常风趣的人,他的学术成就不言而喻,在国际癌症治疗领域是一位知名的科学家。平时的工作生活中我也很喜欢和他交流,虽然我俩年纪差距挺大,但聊起来更像是忘年交的老朋友。他很善解人意,不仅是学术上,在很多人生抉择上的重大问题也总是可以做到思维缜密,提出一个令人信服的解决方案。”

——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精准医学与公共健康中心马少华博士

【快问快答】

1、问:你的朋友们通常用什么关键词来描述你?

答:他们认为我工作非常认真投入,工作时总是面带微笑。

2、问:到深圳工作生活的这段时间有什么让你印象深刻的亮点吗?

答:担任中国深圳创新创业大赛评委,现场感受创业者的激情和奇思妙想。

3、问:你喜欢深圳吗?为什么?

答:深圳太棒了!是一座不容错过的城市,绿色、年轻、令人激动、充满活力。

4、问:你来深圳之后感受到的深圳和你来之前了解的深圳有什么不同?

答:深圳比我之前想象的还要更宜居,以前认为语言是一个大问题,来了之后发现人们乐于助人非常友善,感觉生活很便利,深圳比我想象的还要富有活力。

5、问:工作之余你是怎样放松的?有什么爱好吗?

答:其实,我没有太多的业余时间,所以我的主要爱好是在办公室养养多肉植物。

6、问:你最喜欢的中国食物是什么?

答:每个人都知道我喜欢辣菜,尤其是四川菜。

7、问:你最喜欢的颜色是什么?为什么?

答:红色,象征生命,我们身体里流淌的血液是红色的,中国的国旗也是红色,让人感觉到强烈的生机。

【记者手记】

微笑院士:全球化的最佳诠释

采访过很多诺奖科学家、外籍院士,彼得·罗比是与众不同的一位:从容淡定,面带微笑,更像是一位“邻家大叔”。专访罗比的当天正好赶上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首个博士后的答辩。记者观察到,从现场提问到评审讨论的每一个环节,他不会非常“强势”地以科学家或是院士的口吻来和学生或是同事交流,而总是微笑着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或是建议:为什么不能尝试?而所有接触过他的身边人在谈到罗比时都几乎不约而同地给出了这些关键词:风趣幽默、极易相处,坚持不懈。

丰富的全球化经历让罗比成为一个包容性极强的人,在不同国家组建科研团队,且团队成员对他的认可和信服在与他朋友及同事的交谈中能深刻感受到,追随他从新加坡来到深圳的印度裔同事正是罗比作为一名科学家对开放与包容的最佳诠释。在整个采访过程中,罗比侃侃而谈的除了他自己研究的专业,就是对于一座城市开放和创新尤其是大学与所在城市之间和谐共生的很多感想与见解。在全球化数字化时代的大潮中,一名真正的科学家,必须具有融入全球化的能力:这其中不仅是对前沿科技的研发能力还有一点更为重要的是包容的胸怀,只有这样方能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越走越宽。

编辑 陈冬云

(作者:读特首席记者 孙锦)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