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深圳绘制“声音地图”!深圳首张声音名片来了

读特记者 王剑锋
2018-10-10 20:39
摘要

深圳首张声音名片——“深圳城市声音博物馆”来了!

10月10日下午,一场声音的约会——“看见声音·深圳声音地图短期成果汇报会”在字在空间举办。此次活动,既是前海聆听文化与字在两家文创企业共同为庆祝“深圳改革开放40周年”和“深圳特区建立38周年”在字在空间策划的“城市声音”声音收集展的成果汇报,同时也是深圳首张声音名片——“深圳城市声音博物馆”的启动仪式!

在过去三十天里,近千人参与了深圳声音地图的声音收集与录制。深圳文化界、地产界、教育界、金融界以及众多对声音收集感兴趣的市民,来到字在空间的“声音收集空间”进行声音录制。短短一个月,收集了近1000个声音,超过100段完整、有效的故事,用每一位参与者的声音,打造出一份有情、有义、有温度的深圳城市声音版图,开始了以时间为轴,以地点、事件为点的多维空间的声音地图记录。这个声音地图已经开始生长、丰富,未来,它将以声音的形式,成为深圳又一张文化名片。

《道德经》中有“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之说,这体现的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一种美学思想。无独有偶,美国20世纪最具争议的先锋派音乐家约翰·凯奇,一段无声音乐《4分33秒》成为经典。声音的录制中可以感受到每一位参与者的激情与对这座城市的热爱。每个人的声音,都是一段经典。

城市声音地图的发起者、声音博物馆创始人李扬说:“参与声音地图制作的小伙伴们,从东部到西部,跨越鹏城的每一寸热土,从惊涛骇浪到车水马龙,从机场的脚步匆匆到清晨大街的扫地声,从虫鸣鸟叫到朗朗书声,每一个声音背后,都是一个有温度的个体灵魂。我们真诚地希望有更多的深圳人来参与这个声音地图,给予我们来自各方面的支持,让“深圳声音”更加丰富,让声音地图永远持续下去,成为这座城市记忆存储的新方法、情感交流的特别平台。

活动现场,除了见证“城市声音博物馆”(筹建中)的开启,新版的“深圳声音地图”的展示吸引了不少朋友的关注,大家纷纷拿出手机扫二维码,寻找自己的声音;“寻声辨字——汉字解读”主题书签让各位化身“寻宝奇兵”,纷纷开始寻找散落在空间各个角落的主题书签,寻觅属于自己的“汉字声音”……情感的温度,通过声音传达;城市的脉动,由你我谱写。据悉,这份“城市声音地图”将永久保存在字在空间内,有兴趣的市民朋友可自行前往体验。

编辑 李林夕

(作者:读特记者 王剑锋)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