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政谈|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正确打开方式是“几家抬”
读特首席评论员 姚龙华
2018-10-08 14:39


针对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瓶颈,深圳市政府日前印发《关于强化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若干措施》,推出8项举措11个政策点,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起来,为中小微企业打造创新创业的良好融资环境。

此外,最近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与深圳市金融办、深圳银监局、深圳证监局、深圳保监局共同召开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会,试图在“几家抬”思路的基础上,共同向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发起攻势,积极探索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长效机制。

政策放大招,机构使巧劲,深圳中小微企业发展迎来重大利好。

一、中小微企业生存成长的不可承受之重

作为经济肌体的“毛细血管”,中小微企业规模虽小,但数量庞大,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末,全国约有2800万户小微企业法人和6500万户个体工商户,占全部市场主体的比重超过90%。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说,决定经济向前发展的并不只是财富500强,它们只决定媒体、报纸、电视的头条,真正在GDP中占百分比最大的还是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创新中小企业。

事实上,中小微企业贡献了全国80%以上的就业、70%以上的发明专利、60%以上的GDP和50%以上的税收,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撑,是企业家精神的重要发源地。

然而,地位和作用如此重要的中小微企业,却普遍面临着生存成长的“不可承受之重”——“融资难”。特别是在经济去杠杆过程中,小微企业融资面临的“挤出效应”更加凸显。

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当然,其根源倒不是政府不作为、金融机构不担当,而是中小微企业存在着“先天不足”。中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弱,特别是小微企业存活率低,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据统计,小微企业三年内的存活率不超过10%。再加上中小微企业往往缺乏固定资产用于抵押、整体信用评价较低、放贷操作成本较高,银行普遍有“惜贷”心理,客观上加剧了其融资困境。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末,银行业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30万亿元,仅占银行贷款总余额的24.67%。工信部统计显示,全国33%的中型企业、38.8%的小型企业和40.7%的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全国中小微企业正规部门融资缺口接近1.9万亿美元,缺口率达43%,占GDP的17%;全国受融资约束的中小微企业总数达2300多万家,小微和中小企业中受融资约束的比例分别为41%和42%。可以说,能否打破“融资难”魔咒,决定了很多中小微企业的生死存亡。

众所周知,大企业强国,小企业富民。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总体要求,而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正是巩固和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改善金融服务,疏通金融进入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的管道。今年以来,为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国家层面召开的会议、出台的政策尤为频密。可见,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为中小微企业发展“造环境”,已成为当前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给中小微企业送出一记漂亮助攻

现在默默无闻的中小微企业,有可能就是未来的“独角兽”“小巨人”“巨无霸”。是否愿意等待中小微企业成长,并给其送出一记记漂亮“助攻”,是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能否持续繁荣的关键所在。

深圳是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近年来,深圳中小企业数量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截至2017年10月,全市工商登记注册的中小企业170.5万家,占企业总数的90%以上;深圳现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过10000家,其中中小企业占比超过80%。

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深圳不遗余力。为满足不同成长阶段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深圳形成了“5+5”相对完善的融资服务体系,即直接融资方面,充分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优势,大力培育企业上市、首创中小企业集合发债、试点发行中小企业短期融资券、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发展股权投资;间接融资方面,健全融资担保体系、建立重点民营企业池、实施中小企业联保增信计划、发展小额贷款机构、丰富金融服务机构。同时,深圳设立的产业专项资金中,除总部经济、支持金融业等鼓励产业集聚的政策外,其余都适用于中小微企业,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均有覆盖。仅2017年一年,深圳市级财政资金就投入300余亿元,引导、撬动社会资本流向创业创新、新兴产业重点领域,为中小微企业“解渴”。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深圳在金融体系建设上走在全国前列,形成了创新友好型的金融环境,但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情况依然存在。根据市经信委早前提供的调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深圳中小微企业融资缺口仍高达万亿,融资有效满足率不到六成。由于资金紧张,不少中小微企业不得不放弃扩大生产规模、技术设备升级。

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正确打开方式是“几家抬”。政府、银行、保险公司、担保机构、融资租赁公司一起上,坚持“政府支持、市场运作、保本微利、管控风险”的原则,推动“政企联动、银保联动、投贷联动”。此次出台的《关于强化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若干措施》,其政策意图就是强化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扩大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构建多样化的风险分担机制,为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牵线搭桥。

比如,市财政出资设立初始规模为20亿元的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出资设立总规模为30亿元的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基金,建立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将有效提升金融机构为中小微企业放贷的积极性;落实无还本续贷和过桥资金贴息,鼓励银行对辖内符合授信条件但遇到暂时经营困难的企业继续予以资金支持,不轻易抽贷、断贷,将有力解决中小微企业流动性融资难题;创新财政补贴方式,填补企业发债融资支持政策的空缺,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中小企业集合票据、中小企业私募债、创新创业债、绿色债等新型债券,以及在深圳前海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发行各类创新型融资工具,将大大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为自身发展壮大注入源源不断的“养分”。

三、为中小微企业“解渴”不能搞“大水漫灌”

眼下,资金是稀缺资源,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强化金融服务,为中小微企业“解渴”,也要充分考虑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不能搞“大水漫灌”,应注重精准施策,既让资金切切实实流向中小微企业,也要把风险底线守好。

有些中小微企业陷入经营困境,其实并非资金问题所致,而是发展方向出了问题,不符合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潮流。倘若以融资手段解决非资金问题,只能延缓企业经营风险的爆发,却无法改变其最终被市场淘汰的结果,反而消耗了有限的资金资源。因此,要让融资真正转化为中小微企业的生产力和竞争力,须健全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征集、评价与应用机制,完善融资状况监测机制,改进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着力提高政策和资金支持的精准度。

去年8月正式上线运营的深圳金服平台,集聚了全市各类金融服务主体,整合了多个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的大数据,是破解投融双方信息不对称难题的一个利器,必须要不断完善并充分用好,从而为中小微企业提供精准的增信服务和融资产品。

在政策支持之外,中小微企业也要增强自身“体质”。中小微企业要聚焦主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在培育核心技术、核心工艺、核心能力上下功夫,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要健全财务制度,守法诚信经营,合理选择融资方式,控制融资杠杆,实现可持续发展。如此一来,中小微企业才能成为资本眼中的“香饽饽”,融资会变得更顺畅。在深圳此次出台的《关于强化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若干措施》中,无论是扩大“微票通”试点白名单,还是加快推出“科票通”“绿票通”,支持的重点对象都是符合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方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库内的中小微企业,即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彼得·德鲁克说,战略不是研究我们未来要做什么,而是研究我们今天做什么才有未来。强化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让更多有前景的中小微企业能够活下来、发展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增强城市经济活力,深圳理应做得更好。

编辑 李林夕

(作者:读特首席评论员 姚龙华)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