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联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举办2021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国际研讨会。大会以“历史转折期的科技”为主题,邀请20余位中外院士、深圳市有关领导以及60余位国内业界专家齐聚线上和线下,重点讨论为全社会共同利益而研发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及相关领域技术,探讨该领域基础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及如何聚焦创新、迎接挑战。
研讨会活动现场。
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院长徐扬生在开幕式致辞中介绍了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的发展概况,特别指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应当为人类社会的共同利益服务。徐扬生说,面对新冠疫情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新挑战,全球的科学家、学者与行业专家紧密合作,最重要的是要为科研人才创造一个开放包容的学术环境,让他们在不同领域跨界合作,碰撞火花。
徐扬生致辞。
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在发表主题演讲时表示,中国人工智能发展具有政策优势、海量数据资源优势、应用场景优势以及青年人才优势。其中,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积极布局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项目,人工智能领域政策优势是最强的国家之一。“目前中国和国际上拥有顶尖人工智能水平的国家在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原创算法、高端芯片、人工智能开源开放平台、高水平人才等方面仍有差距。但中国有大批极具潜力的青年人才,他们快速成长聚集,正在加速积累人工智能技术能力。”
活动现场。
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理事长沈向洋以“从深度学习到深度智能”为题,围绕人工智能发展的历程和趋势,提出了在深度学习时代的重点研究方向,并表示接下来的五年人工智能技术研究将取得突破发展和重要成果。
“大数据是人工智能的石油,是离不开的燃料。”在国际人工智能联盟主席、微众银行首席AI官杨强看来,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主要取决于三个主要因素:算法的进步、算力的进步和大数据的汇聚。“有了大数据以后就可以建立一个更好的模型,这个模型让我们能够表达世界上我们想表达的东西。我们给予的数据越多,这个向量就会越精确。”
当天,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副校长罗智泉、平安集团首席科学家肖京、英国爱丁堡大学副校长、英国计算机学会会士大卫·罗伯森(David Robertson)教授等中外院士及行业专家也分别发表了主题演讲。
研讨会最后围绕“历史转折期的AI技术“这一主题举办了圆桌论坛,论坛由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执行院长李世鹏主持,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徐扬生、王沙飞、赵沁平、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孙钰、百度首席技术官王海峰等中外院士及业界专家作分享。
编辑 刘春雨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