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香港知名作家、编辑、出版人潘耀明做客深圳尚书吧。潘耀明与武侠小说大师金庸是多年至交好友,当晚,他以“金庸与香港文学”为题,与现场书友分享了他所了解的金庸。
潘耀明
话题伊始,潘耀明以“一个读书之人、爱书之人”描述了对自己的定位。他引用了刚刚逝世、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光纤之父”高锟一段关于文学的话,表明了文学之于香港的意义。他认为,在香港这个商业社会,如果从商品价值去衡量文学,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对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如修养、气质等是不可或缺的。文学是包括科学等领域的心灵之窗,人们若失去这扇窗子,将会在功利社会迷失,缺乏精神的支柱。
25年前,因金庸一纸聘书,潘耀明接下了《明报月刊》总编辑的重担,从此两人亦师亦友。在潘耀明看来,金庸不仅是一位作家,还是一位眼光独到、颇具智慧的企业管理者,他说,金庸严格遵守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原则,放权让下属去创,但对待杂志内容却颇为认真。谈及此处,潘耀明透露了金庸的一个“传纸条”的习惯:金庸办报、管理企业都亲力亲为,不过不爱讲话的他,无论是指出报纸中的错别字,还是传达指示,都用传纸条的形式完成。“这个纸条我没有留下来,如果留下来了这个就很有价值了”,潘耀明笑言。
金庸
现场,关于金庸作品的大部分影视化改编,潘耀明透露,金庸是不满意的。“但是从电影导演、制片的角度,需要兼顾市场,跟上市场潮流”,略显无奈。“金庸的精力是过人的。我也不清楚为什么他会有这种精力。”潘耀明一席话逗笑全场,然而他认为,金庸的成功离不开“定力”二字,一手写社评,一手写武侠,不是凡人,也非常人。潘耀明称,若说梁羽生的小说读来温水,古龙的小说读来如开水,那么金庸的独到之处就在于“没人知道什么时候是凉什么时候是烫。结构是新奇的、预料之外的,没看到最后不知道结局”。潘耀明称自己最喜欢《天龙八部》,“想哭哭不出,想笑笑不出”,这种“难受”的文字体验就是金庸作品的高明与抓人之处。
潘耀明,笔名彦火、艾火,中国香港知名作家、编辑、出版人。1948年2月生,福建省南安县人。1983年赴美国爱荷华大学语言系进修,1984年攻读美国纽约大学出版课程,文学硕士。现任明报出版社、明窗出版社及《明报月刊》总编辑兼总经理,香港作家联会执行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香港艺术发展局艺术顾问。
编辑 陈湛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