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
我打着手电筒散步
累了就拿它当拐杖
我拄着一束光
——姜二嫚《光》
在中心书城的文学吧,我们见到了这首诗的作者姜二嫚。与想像中的“萌娃”有点不同。这是一名神色认真、穿着白色纱裙的少女,她坐得笔直,安静却又善谈。她爸爸带着Ipad陪在旁边,有时电话进来,姜二嫚就会提醒爸爸:“你先接电话吧,我跟姐姐聊一会。”
(姜二嫚接受记者采访)
喜爱文学的孩子总会显得早慧。十四岁的她,诗歌已经陪伴了她近十二年。在那些妙趣横生的童诗里,姜二嫚拄着一束光照进了成年人的世界里。我们告诉姜二嫚,我们很喜欢她用一些陌生的词汇来理解我们的日常生活。“谢谢。”她笑了起来:“因为这样很好玩”。
“我也想学会西瓜话”
今年的4·23世界读书日对姜二嫚来说有点忙碌。当天,她在深圳图书馆参加读书日活动的开幕式,与主持人吴庆捷一起领读朗诵经典美文《春》。第二天在中心书城则是她诗集的分享会。这两年,她的作品在网上受到了大量的赞美和转发,央视、湖南卫视的不少综艺节目也请了她参加,人气很高。
(在中心书城活动现场)
出席各种场合已经是司空见惯,但她身上仍有孩子独有的天真。去年姜二嫚和姐姐合著的诗集《灯把黑夜烫了一个洞》获得了“深圳十大佳著”。“我这样一个渣渣,居然能跟这么多大佬一起领奖,好开心的呀!”当时她接受采访时说:“如果说写作水平的话,我们可能还差这么多。”她把手高高举过了头顶,形容她和“大佬”们的差距。
姜二嫚写诗受姐姐的影响。姐姐从小就开始写诗,爸爸因此一直夸赞姐姐。有一次她们在上梅林散步,爸爸和姐姐在前面走,两岁多的姜二嫚叫住爸爸:“爸爸我也有灵感了!” 这是她的第一首诗:“大梅沙在此/我们路过这里/月光之下/有条纹的星星亮晶晶”。
姜二嫚其实已经不记得为什么写这首诗了,爸爸姜普元也没有追问过“有条纹的星星”究竟是什么。但他告诉孩子,这是诗,他已经郑重地记录下来。
从此姜二嫚开始了自己的创作。早期的诗都是她口述,由爸爸记录。后来会写字了以后,她就用稚嫩的字体或手机记下来,再交给爸爸保存。“我写完了就懒得管了,就把诗丢在那里,爸爸可能比我还熟。”姜二嫚说。
她最“出圈”的诗叫《灯》“灯把黑夜,烫了一个洞”,写于六岁那年。那年她搭乘火车去山东,晚上躺在卧铺上透过窗户往外看。黑色的天空突然闪过一个亮圈,仔细看,发现是一盏盏路灯。灯光在黑夜中格外显眼。于是,她来了灵感,把熟睡中的爸爸摇起来,记下这首诗。
姜二嫚的诗给许多人带去了快乐,包括她自己。她有一首诗叫《西瓜话》,是一个卖瓜人与西瓜的对话,一说到这首诗,她就笑得直不起腰来。“我也想学会西瓜话。要是看到一本书,我就问:你好看吗?书说:我不好看。我就说,哦,那我不看你了。这样多好!”她忍不住又笑了。
因为看着女儿们写诗,爸爸也不禁技痒,重新捡起大学时写诗的爱好。不过二嫚对爸爸写的诗有点嫌弃,有时批评起来也不客气:“就像你去吃个自助餐,还要拍图发朋友圈”。
她自己基本不在自己的诗里用成语,或者使用成年人的“套路”。她的创作很自由:“我会写我生活里发生的事情。我觉得我和朋友讲话是什么样子的,我就怎么样写。”
生活、阅读、创作与学习的关系
为什么会去写诗?姜二嫚和爸爸都觉得,这是阅读带来的。
在她们不识字的时候,爸爸姜普元坚持给两姐妹读书,每天散步时、睡觉前,就是她们的阅读时光。包括《红楼梦》《追风筝的人》等大部头,都是一个一个字地读完。“我不强求她们真的理解透其中的故事,只是为了培养她们的阅读习惯。”但孩子们的理解力有时也会出乎他的想像。有时困意上涌,姜普元念着念着就乱了,这时孩子们就会叫起来:“你念的什么呀!”
中心书城是姜二嫚童年最常去的地方,在她的作品有不少是在这里写的。10岁时,她在书城外看到一辆献血车,便写下《我是0型血》。夜晚她从书城回家,写出《夜行》,记录这段路。
在书城里,她每次都会挑一摞同主题的书,不一定是文学,有时是关于厨艺,有时关于宠物的,每次都一直看到书城关门。“书城打烊的时候就会播放《回家》那首曲子,催促我们回家。所以我现在特别讨厌那首曲子。”
有一阵子她迷恋上了《故事会》,会去图书馆看《故事会》每年的合订本,一口气看了好几年的《故事会》,最后彻底“免疫”了。“发现都是一样的故事套路,很没意思。”她说。
姜普元也不会限制孩子的阅读,并不担心有些读物会“污染”孩子:“我相信孩子自己有判断力。”
姜二嫚如今是一名初二的学生。我们不能免俗地问到了学习。没想到她很笃定地说:“比起学习,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创作。”
“在我看来,二嫚的创作是大于学习的,但她的阅读、求知又是大于创作的,最终生活又是大于阅读的,就是她如何做自己、活成自己。”姜普元补充。女孩子点了点头。
“哪怕仅仅喜欢过诗歌,那也很不错”
从诗里就可以看出,姜二嫚的生活比起其他同龄人更加丰富和浪漫。从小爸爸妈妈就带他们到处旅行,如今已经旅行了大半个中国。火车上也是她最有灵感的时候,有时候一晚上能写二十多首诗。有时姜二嫚听到一个地名就会向爸爸求证:“这里我们去过吗?”
她们家养过很多动物:猫、狗、兔子、小鸟、仓鼠、青蛙、蝌蚪、变色龙、鸽子、鸡、鸭、黑山羊。小狗去世后,爸爸就带着她们把小狗葬在莲花山。她们家一直购买了深圳野生动物园、锦绣中华、民俗文化村和世界之窗的年卡。在动物园里,一家人经常闲逛到晚上,甚至到工作人员都下班。
有时候姜二嫚也会有自己的担心——她没有太多的朋友,性格似乎有点孤僻。她有一首诗写了这种感觉:“我站在人群中/孤独得/就像P上去的”。
但后来她也想明白,自己不缺朋友:她有像朋友一样的爸爸妈妈,姐姐是最亲的闺蜜,小狗像自己的家人,还有最好的朋友——一屋子的书。
“我和姐姐聊天会有吸收。如果是在网上和一些追番的朋友聊天的话,聊完就不知道说过什么了,而且他们有时候要‘磕CP’,我就不喜欢‘磕CP’。”她郑重说。
她喜欢画画、喜欢二次元、喜欢动物、喜欢厨艺,除了写诗之外,现在又喜欢上了写散文。李娟、三毛作品中的灵动是她最喜爱的。最近她的散文集已进入了出版流程。
姜普元为女儿写过一段话:“成为一个特别了不起的大诗人,是意义非凡的。作为家长,我们当然不能对孩子的未来,做出怎样的规定和强求,可是如果你真的、如果你万一,有幸成了这样的诗人,那么,我会为你骄傲。”
他最后又写道:“但是假使不是这样,那也不要紧。你真心喜欢诗歌、哪怕仅仅是曾经喜欢过诗歌,那也很不错。”
(原标题《姜二嫚:拄着光散步的女孩》)
编辑 许舜钿 审读 吴剑林 审核 党毅浩 李林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