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古镇历史底蕴 讲好“东莞石龙革命故事”
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秋伟 通讯员 朱梓佑 文/图
2021-04-28 23:09

东莞市石龙镇在莞邑历史上曾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无论是经济、传统文化及人文历史都给后人留下许多宝贵的历史财富。

4月28日,石龙镇委副书记张彤飚率镇宣传教育文体旅游办公室、文化服务中心等负责人,调研石龙革命遗址、历史建筑以及名人故居的保护和利用情况。

调研中,张彤飚一行先后到锟生大押、林直勉故居、林克明故居旧址、周氏民居、石龙抗日地下交通情报站旧址、陈镜开故居,以及中共石龙市委旧址等地,详细了解历史建筑、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背景和当前现状。张彤飚表示,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做好革命遗址和文物史料的收集整理,挖掘辖区内的历史文化资源,进一步加强对历史建筑的保护,讲好石龙故事。

锟生大押——石龙镇太平路56号。东莞市第一批历史建筑,面阔4.5米,进深17.7米,高约9.7米,为前铺后宅布局。1950年名为锟昌大押。此店在公私合营时停业,目前作茶叶经营铺面,是了解石龙近现代商业概括的重要物证。

林直勉故居——石龙镇竹丝洲37号。林直勉立志革命,以救国救民为己任,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林直勉竭力从事抗日救亡运动。他反对蒋介石消极抗日,直斥蒋介石为卖国贼,并积极发动海外华侨起来反蒋参与抗日。

林克明故居旧址——石龙镇猪糠街2号。林克明出生于石龙,中国近代建筑的先驱,高级建筑师,是林直勉堂弟。1920年赴法留学,在里昂建筑工程学院学习建筑。回国后负责广州城市建筑设计,参与负责广州市立中山图书馆、中山纪念堂等建筑物的工程施工,在参加市政府合署办公楼的设计评选中,获第一名。

周氏民居——石龙镇猪棣街56号。周氏民居始建于清末,1949年重修,1997年修缮小院门口。坐北向南,平面呈长方形,宽9米,深32米,高9.3米,高两层,砖混结构,为庭院式布局。正立面外墙为水洗石米,凹门廊设四柱支撑二层阳台,拱券大门,券拱式门窗,铁艺窗花。楼顶为天台,周围设红砖围栏。此民居既保持着当地传统民居布局,又有西式建筑装饰的特色,对研究民国时期当地民居生活具有一定价值。

石龙抗日地下交通情报站旧址——石龙镇风炉街原华园茶楼后室。1945年5月,由于叛徒出卖,石龙交通情报站被破坏,张招妹和助手何宗铎被捕。敌人对张招妹亦施酷刑,威逼她供出交通情报站的情况,但她宁死不屈。敌人无计可施,最后在东江河边将她杀害。

陈镜开故居——石龙镇刘屋巷11号。陈镜开,石龙人,新中国第一个打破世界纪录的运动员。1987年5月11日,国际奥委会授予他奥林匹克银质勋章。1997年,入选国际举重联盟名人馆,并任亚洲举重联合会终身名誉主席,中国首批运动健将之一,五次获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荣立特等功一次,一等功两次,是第二至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先后受到毛主席六次接见。

中共石龙市委旧址——石龙镇红星街二巷。1927年秋,中共石龙市委成立。1928年4月29日,市委机关先驻园洲寮仔,石龙市委召开扩大会议后,市委机关搬迁到豆豉街二巷五号(现红星街二巷),建立秘密工会,开展兵运,成立共青团石龙临时市委,领导石龙的革命斗争。1928年5月24日,石龙市委机关遭到破坏。

(原标题《挖掘古镇底蕴 讲好“东莞石龙故事”》)

编辑 刘桂瑶  审读 吴剑林  审核 李怡天 王雯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秋伟 通讯员 朱梓佑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