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环王1》重映遭低分,“观众不行”或蹭热度的时代感怀
全现在
2021-04-25 12:19

说到底,《指环王1》只是一个由头,它触及的,其实在这个时代中我们强烈感受到的,而且也急于表达的一种感伤。

《指环王:护戒使者》《指环王:双塔奇兵》海报 图片:豆瓣

2021年4月22日,作为《指环王》系列三部曲第二部的《指环王:双塔奇兵》即将在国内重映。而围绕4月16日已经率先登陆的系列首部《指环王:护戒使者》(下称《指环王1》),近日来也引发了一场各方关注的争议。

最大的争议,集中在该片的猫眼评分及低分评价上。

截止到目前(4月22日晚9时),《指环王1》猫眼评分9.0,绝对分虽然看着不低,但却远落后于同期院线电影《你好,李焕英》的9.5分,以及同是经典重映的《阿凡达》的9.4分。很多影迷觉得,这样的猫眼评分,与《指环王1》在国内外权威电影评分网站IMDb的评分位列影史第十、豆瓣电影TOP250中位列第58,以及13项奥斯卡奖提名的地位是不匹配的。

更让一些影迷不忿的是,目前有5.4%的观众给《指环王1》打出了1-2分的超低分,这个低分占比率,甚至高于同期猫眼评分更低的《哥斯拉大战金刚》(1-2分低分率3.5%)和《第十一回》(1-2分低分率0.4%)。

猫眼APP上部分1-2分评价 图片:猫眼APP

同样让一些影迷无语的,还有低分评论的内容——情节拖沓、没有高潮、三个小时的观影过于冗长、影片中角色形象过于扁平不立体。

之后,自媒体“Sir电影”从成年人的“童稚化”和观众越来越缺乏耐心的角度进行分析,对比了近期越来越火爆的短视频,提出了自己对于当下电影内容消费市场的担心。

而公众号“看理想”,则从观众正逐渐变得难以忍受一直勇敢、一直善良、一直坚信正义的英雄形象,来描绘了21世纪观众审美趣味的改变,和古典主义叙事的没落。

看理想文章《指环王》是孤独的 图片:公众号“看理想”

两篇文章均在中文互联网引发了一定的关注,可说是近期围绕《指环王1》观众打低分争议的一个代表,从各自路径出发都可自圆其说,并且提供了颇为有益的人文反思。但本文还想从其他层面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首先,是如何看待5.4%的差评率?

《指环王1》首次登陆国内是2002年,当时,我国的银幕数为1843块,影院数仅为563家,且更高密度的集中在一线城市,因无法查到2002年我国观影人数的数据,我们考察了2003年,这一数值为4400千万人次。

而在受疫情影响前的2019年,全国银幕总数达到69787块,观影人次达17.3亿。2019年当年新增了9708块荧银幕,其中二三线城市在城市银幕数占比、净增银幕绝对数两个数值上,均超过一线城市,是各分组中提升最大的。

2002-2019年中国内地电视市场银幕数与影院数,2019年银幕数与官方数据略有出入。 图片:一起看电影

考虑到这些数据,一个未必那么有人文价值的解读或许值得思考:

我国是一个存在一定城乡差距的国家,随着电影的普及,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的受众正在加入观影队伍。因此,在一个以购票观众为评分主体的评分网站上,一部诞生在21世纪初、特效在当下肯定不是最先进,同时人文内核又非常西方、甚至要溯源到古希腊和北欧的神话体系的奇幻作品,是否真的能够(并且有必要)满足所有国内观众的观影预期,其实值得考量的。

外国评分网站的高分,或多或少有其文化环境亲近性加成。而豆瓣用户中,对该片在五星范围内进行评价,一星率虽然只有0.2%,但豆瓣用户相对有其特殊属性,文化素养和对西方文化的接受程度都不能完全代表当下购票的一般观众。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2018年4月《指环王1》的豆瓣评分是8.9,而3年后的今天,《指环王1》的评分其实并没有下降,反而还提升了0.1,升至了9.0分,也从侧面说明,这部经典其实在其特有的受众群体中,影响力是没有降低的。

《指环王:护戒使者》豆瓣评分页面 图片:豆瓣

虽然历史不可能重演,但一个合理的疑问是:如果在2002年,让影像今天这么广泛,已经覆盖至乡镇的的中国观众群去看《指环王1》并打分,当时的观众真的会打出比19年后的今天更高的分数吗?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回答,或者想要推论出对当下观众观影水平的担忧,也需要再找论据了。

“SIR电影”集中讨论观众水准的问题时,引用了《十三邀》中刘擎教授提出的“成年人童稚化”概念,并且指出,现代成年人越来越不懂得延迟满足,并由此将矛头指向现在爽点越来越多的短视频。

在肯定这种人文反思的同时,我们或者也还得看到,媒介在其历史中,本就有变的越来越快这一特点。

知乎答主“电子骑士”提出的数据显示,1933年《包法利夫人》的单个电影镜头时长是22.8秒,1959年经典史诗电影《宾虚》的平均单个电影镜头时长是8秒,到了上世纪8、90年代,好莱坞电影的平均电影时长是5到8秒,而到了新世纪,同样90分钟的电影时长,镜头数可能会达到4000个。

论文《更快,更紧凑,更黑暗:好莱坞电影75年间的改变(Quicker, faster, darker: Changes in Hollywood film)》中,反映好莱坞电影改变的图表,从图表a可看到平均单个电影镜头时长随着年代推移,明显下降趋势 图片:网络

虽然镜头数和平均单个电影镜头时长并不能准确代表一部电影的节奏,影史上也不乏特立独行的长镜头甚至一镜到底的电影,但其参考性还是符合我们的一般生活经验的,即——越老的电影,总体来说,节奏会慢。电子骑士文中也就此说道:“难怪现代人再看老电影会有看不下去的感觉呢!”

此外,考察刘擎教授的原话,刘擎教授试图呼吁的,其实是阅读,他说:“我发现我的学生,现在他们的阅读能力在下降,Long Deep Slow Reading(深长缓慢的阅读)在减少。”

其实,比起阅读,无论是哪个时期的电影,都可能难逃被放在审判台上的命运。具体到此次的《指环王1》,从“深长缓慢的阅读”角度出发,是不是鼓励观众们都去看书会好些?

《指环王》原著小说 图片:网络

当然,对一种对于应然的期许,做这样的从实然层面的指责是蛮横无理的。在此点出,无非是想道出其中的无奈,减少一份戾气,让这种观点回归,作为一种期许的纯粹。

“看理想”公众号中对《指环王1》的讨论,从描述和行文都更加温和。它道出了围绕《指环王1》的评分争议的另一个侧面——新时代在英雄塑造上提出的不同要求。

其实这个问题不止出现在电影,几乎在所有内容载体上都有呈现。知名游戏平台polygon去年8月的一篇文章中探讨了同样的问题,文章名为《游戏需要回归到非黑即白的道德观》。

其实如同21世纪的银幕上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反英雄角色,人们对于英雄的瑕疵、英雄更人性的一面的需求是在与日俱增的,新近的《自杀小队》、《毒液》等反派英雄电影的火爆便是一种佐证。

《自杀小队》剧照,无论是《死侍》还是《自杀小队》,现在的观众似乎更能在不那么完美的主角身上找到共鸣,哪怕是过去意义上的反派。 图片:网络

对于这样的现状,一句“存在即合理”是轻率的,了解到这种变化过程中,一种古典主义的英雄观的式微,确实有助于我们了解自身所处的历史位置,也是文章带给我们的思考。

所以说到底,《指环王1》只是一个由头,它触及的,其实是跨度可能长达30年的几代国人在这个时代中强烈感受到的,而且也急于表达的一种感伤:我们在见证着一些事情的消逝。

改革开放之来,从80年代开始,国外经过一个甚至几个世纪发展、迭代的文学成果、影视作品突然涌入,我们一下子爆炸式地吸收到庞杂的资讯。而进入21世纪,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我们刚刚以“急速”吸收完的东西,又要面临同样急速的消亡和更新。两种急速的包夹下,造就了我们当下的这种感怀。

纪录片《人民的艺术》中,20世纪80年代人满为患的书店镜头,字幕写着“大家都在吸收各种各样的东西”。 图片:B站截图

针对此次《指环王1》的低分,与其像粉圈那样上升到圈层对立,或动辄没有新意的斥责“这届观众不行”,不如回归到这种感受最原始的样貌中去——我们感到一些东西在消逝,为此,我们感怀。

我们在感怀中失去,在失去中感怀,即使不用更犀利的言语,这份感怀也是值得记录的。

(原标题《《指环王1》重映遭低分,“观众不行”或蹭热度的时代感怀》)

编辑  曹亮 审读 刘春生 审核 詹婉容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