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召开的绿色治理与中国上市公司治理评价研讨会上,天津财经大学前校长、南开大学中国公司治理研究院院长李维安教授在会上发布了2018年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指数,并发布首份中国上市公司绿色治理指数。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水平不断提升,但绿色治理仍处于起步阶段。
公司治理理念日益深入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公司治理理念日益深入。公司治理实践探索推动了中国企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截至去年年底,随着国有企业公司转制的完成,我国从企业治理进入了公司治理的新阶段。
据悉,本次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指数评价样本量为3464家,其中主板1782家,中小企业板894家,创业板710家,金融业板块78家。中国上市公司治理评价结果显示,上市公司治理水平在2003-2018年总体上不断提高;经历了2009年的回调,金融危机之后,趋于逐年上升,并在2018年达到新高63.02,较2003年的49.62提高13.40;但最近两年的提高幅度仅为0.18和0.35,增速放缓。股东治理维度、监事会治理维度、信息披露维度和利益相关者治理维度均呈现上升态势,董事会治理维度与去年持平,而经理层治理维度略有下降。
分行业来看,2018年评价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公司治理指数位居第一,紧随其后的是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制造业等行业治理指数较高;而建筑业,房地产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综合,以及采矿业等行业治理指数较低;另外,金融业相对往年,排名下滑较多。
研究显示,2018年中国上市公司股东治理指数相比2017年有所提升,由65.00上升为66.47,提升1.47。这一指数回升的主要原因是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程度的提升,主要体现在现金分红上。近年来,监管部门引导上市公司完善现金分红机制,强化回报意识。随着各项政策推进,上市公司基本建立起清晰的利润分配机制;现金分红的范围、稳定性和持续性都有所改善。
作为国内最早发布并被誉为上市公司治理状况“晴雨表”的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指数,从2003年起已连续发布16年,先后累计对30854家样本公司开展治理评价。
绿色治理较为薄弱
此次会议还发布了首份中国上市公司绿色治理指数,这是中国公司治理研究院在2017年发布全球首份《绿色治理准则》基础上,研发形成的绿色治理评价系统的首次应用,该评价指标体系以治理思维为统领,从绿色治理架构、绿色治理机制、绿色治理效能和绿色治理责任四个维度,设置12个治理要素和37个子要素,对中国上市公司绿色治理的状况做出全面、系统的评价。此次总体评价样本为712家,主板上市公司497家,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115家,创业板上市公司47家,金融业板块上市公司53家。
上市公司绿色治理评价结果显示, 2018年我国上市公司绿色治理指数平均值为55.27,绿色治理指数整体上偏低,绿色治理尚处于起步阶段。
从四大维度来看,绿色治理责任平均值最高,为56.74,表明上市公司在绿色公益等外部性绿色活动中表现较好,社会责任感和包容性较强;绿色治理效能次之,平均值为55.09,表明上市公司在节能减排和循环利用方面的改善也有一定进展,而绿色治理机制和绿色治理架构的平均值相对较低,仅为54.83和54.10,反映出上市公司在绿色治理机制和架构顶层设计方面较为薄弱,亟待提升。
基于上述评价结果,为提升我国上市公司绿色治理水平,中国公司治理研究院绿色治理评价课题组提出如下六个方面的对策建议:
第一,确立绿色治理意识,引导绿色治理实践;
第二,提升绿色治理制度供给,尽快出台《上市公司绿色治理准则》;
第三,完善绿色信息披露制度;
第四,建立上市公司绿色治理成本的社会分担机制;
第五,推动第三方开展独立客观的绿色治理评价;
第六,成立全国企业绿色治理联盟。
见习编辑 罗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