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展 | 海外华人的艺术是什么样子
读特记者 尹春芳/文 胡蕾/图
2018-09-17 19:28

“别处/此在:海外华人艺术抽样展”正在何香凝美术馆展出。此次展览聚焦于海外华人艺术家的身份与创作问题,以社会学抽样式的工作方式,对18位海外华人艺术家,及跨度长达40年的移居、学习、创作历程进行展示、研究、分析。展览研究小组对参展艺术家海内外的学习经历、生存状态、创作脉络、与文化政治现场进行了调查挖掘、取样追踪、采访对话、与学术研究,成为了“华人身份与艺术形态抽样调查”的重要文本,这些文本与展览及画集同期呈现。

邓绮玲作品

何香凝美术馆多年前就推出的关注和扶持“海外华人艺术家”创作的常设性项目,连续举办了两届“海外华人艺术家邀请展”,为海内外华人在当代艺术创作和艺术理论上的交流与讨论提供一个平台。通过展览和研讨会等方式,在海外华人的范围内,展示、挖掘具有实验性和创造力的当代艺术创作。今年这次展览则以抽样调查的方式试图对海外华人的艺术进行更深入的呈现。

海外华人艺术抽样展开幕

在学界,“海外华人艺术”的研究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课题,这包括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历史学等等,而艺术则是其交汇生成个性化表现的结果。从文化史研究的角度,海外的移民历史所带来的是文化的迁移与涵化,带出的是有关身份、主体意识、价值观、习俗与心理归属等的质疑、重塑与重新认知,这其中,从单一文化认同到多元文化认同,从文化心理到文化取向的双重性表述,从道德观念到行为准则及生活方式等等,形成了新的文化生态学,也生成了具有新的文化特质的艺术方式与现象。

梁智鹏作品

为何采取“抽样”的方式来呈现此次展览?对此,策展人王璜生表示,此举意在对三类不同成长经历和不同年龄段、有着多元文化背景的海外华人艺术家进行抽样研究与展示。此次展览以综合视角关注艺术家的文化身份、创作观念和表现手法,并分析取样、展示研究这些有着特殊生活经历的华人艺术家,探讨他们的思想特征与个人化的艺术表达。

谭嘉文作品《哑行者的亭子》

记者了解到,此次展览分为三个部分来呈现。其中第一部分是“隐匿的记忆”,主要集中在1980年代左右移居海外的艺术家,他们经历了中国社会的结构转型,也对曾经的成长和历史有着较深沉的记忆;第二部分是“杂驳的情怀”,在这一板块中,主要关注较早定居海外的华人艺术家,他们从小就生活于别处即我家的现实环境中,在一种海外与家庭杂驳的文化中生成了自己独特的情感系统、认知系统及艺术的表达系统;第三部分“狂欢的游走”,主要选取1980年代左右出生,在海外具有较丰富的学习经历,并在当地生活、工作和从事艺术创作,在当代艺术方面有一定关注度的年轻艺术家。

外国友人观展

记者看到展览吸引了很多观众的关注。一些市民刘女士在看过展览之后感觉受益匪浅,“这个展览线索明确,以时间线梳理了不同年代的海外华人艺术作品。他们的作品各有千秋,值得一看。”

王克平和他的作品《坐女》

为了更深入的学术探讨,此次展览还举办了“他者解读与自我认知”学术研讨会。会议由王璜生、沈森主持。会议邀请沈揆一、李公明、何凯特、李振华、张彧、王克平、刘博智、奚建军等近年来较多关注海外华人艺术的专家学者、策展人、评论家与参展艺术家。与会嘉宾围绕着“身份认知与文化归属”、“过程、经历与艺术思考” 、“族裔身份与文化记忆”、“‘海外中国’与‘本土中国’的连接与错位”、“多元文化与少数族裔文化权利”等诸多问题展开讨论。

余晓作品

据悉,展览将展至11月15日。

编辑 赵偲容

(作者:读特记者 尹春芳/文 胡蕾/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