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吃空饷的“官仓鼠”要穷追猛打
读特评论员 姚龙华
2018-09-14 07:54

前不久,浙江省苍南县盐务局多名领导子女“吃空饷”的问题被内部员工实名举报,事件发生后立即引起了新闻舆论的聚焦,目前当地纪委已经介入此事。虽然各级党委政府整治“吃空饷”的行动从未中断,但“吃空饷”现象在一些地方和单位仍很突出。以权谋私,“躺着吃”;“退居二线”,“隐身吃”;借口百出,“偷着吃”……“吃空饷”日趋隐蔽,治理更要多想办法、下大力气。本期“廉议汇”就此话题邀请3位嘉宾进行讨论。

雁君(四川成都 媒体人):近几年,各级政府对于“吃空饷”的治理成效是有目共睹的,基本上扭转了过去对“吃空饷”见怪不怪的畸形局面。但随着治理的深入,一些“吃空饷”者的行为也往往更隐蔽,甚至更有意识地躲避乃至阻拦治理的推进。这就需要治理者有“火眼金睛”,并能够突破利益阻力。

一定程度上说,对“吃空饷”的治理也已进入深水区。一方面要继续从存量上加大清理力度,对“吃空饷”的“官仓鼠”穷追猛打,不能手下留情;另一方面也得同时推进编制管理,精简机构职能,让隐藏的“吃空饷”者无处遁形,同时建立“防火墙”,避免出现新的“偷吃者”。

江德斌(浙江台州 职员):“吃空饷”现象由来已久,不仅破坏了公平,令老实工作者吃亏,亦是在侵蚀国库资金,令纳税人的利益受损,也败坏了政府形象,违反了党纪国法,应予以严厉打击。

“吃空饷”的花招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具有一定的隐密性。因此,为彻底打击“吃空饷”,需要采取釜底抽薪的措施。用人机制要进一步公开透明,并让公众参与监督,鼓励积极举报,引入信息技术手段,高效排查“吃空饷”现象。同时,对于“吃空饷”者,则要加大惩罚力度,不仅要责令退回资金,还应以贪污渎职等罪名追责,令其承担相应的法律代价。

罗志华(湖北天门 公务员):在“吃空饷”现象中,有一点特别值得重视,即能“吃空饷”的岗位都显得多余,取消岗位不会影响工作。可以说,“吃空饷”是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极端表现,与干部职工在岗混日子有着相同的原因。

因此,要有效整治“吃空饷”,除了要尽早发现并给予严惩外,还要科学合理设定岗位,裁减冗员、明确职责、提高效率,让在岗人员不仅无法离岗,而且连效率低下都不行,并科学评定绩效,让多干者多得,有为者有位。若如此,不“吃空饷”才会成为干部职工的自觉行动,也便于外界实施监督。

【读特清言】

要祛除“吃空饷”的根,先吓破“发空饷”的胆

“吃空饷”,说白了就是不做事干拿钱。它不是个新鲜事,古已有之。譬如清代嘉庆、道光之后,军队“不事操防,以空名冒钱粮,专事肥己”,甚至还出现空饷名额不仅可以花钱贿买,还可以父子相传,美其名曰“荫粮”“荫德”,“吃空饷”俨然公开化、合法化。

现在的“吃空饷”,是一种隐蔽性更强的群体腐败。与权力沾亲带故的“吃空饷”者不拿白不拿,不会说;违规单位占国家财政“不割肉”,不想说;有些知情者慑于权力的威逼利诱,不敢说。即使“东窗事发”,要么“主动退还不追责”,要么来个通报批评或党政纪处分,顶多对“吃空饷”者清理辞退,难见刨根究底式的问责,难以震慑“后来者”。正因如此,在治理力度越来越大、制度刚性越来越强的高压态势下,“吃空饷”作为一种“你懂的”潜规则,依然坚挺地存在。

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吃空饷”折射出编制管理的滞后性、财政制度的不透明以及权力监管的不到位。一个单位的编制人数、出勤状况、工资发放情况,人事部门、财务部门以及相关领导,难道会不知情?难怪有人说,“吃空饷”的病根源于“发空饷”的肆无忌惮,“吃空饷”问题频出的背后是“权力包养”在作祟。因此,要祛除“吃空饷”的根,先吓破“发空饷”的胆。要公开编制人员,引入外部监督,一旦发现“吃空饷”行为,要坚持“一案双查”,不仅要查处“吃空饷”者,追缴被“吃掉”的财政资金,也要彻底追查相关责任人甚至是单位一把手的责任,该打板子的打板子、该摘帽子的摘帽子。唯此,“吃空饷”才会无机可乘,被连根拔起。

编辑 李林夕

(作者:读特评论员 姚龙华)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