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评 | “路考”得高分需要整理“错题集”多上“提优班”

读特评论员 王森
2018-09-03 06:48
摘要

​连续的强降水后,深圳刷新了1952年以来8月降水量纪录。

连续的强降水后,深圳刷新了1952年以来8月降水量纪录。有人说,对于城市而言,大雨就是一场考试。深圳的道路总体经受住了这个月接二连三的考验,但是,持续降雨也使得深圳多处道路出现凹陷破损,影响了市民出行和交通安全。

道路是城市的血管,正如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血管老化风险逐年提升,路面长期使用出现破损,这是自然现象。强降雨导致的浸水等状况,加速了道路病害发展,出现较为密集的路面损坏问题,我们对此不必惊慌。只不过,这次深圳“路考”及格了,不代表下场考试就能过关。整理“错题集”,多上“提优班”,等下一场雨来临,深圳才能更有底气。

优秀的人往往善于整理“错题集”,不仅是为了及时解决问题,更是为了从中举一反三。在积极解决问题的同时深入思考,有关部门才能从看似不可避免的路面凹陷破损中找到改进工作的抓手。这次出现多条道路凹陷破损,主要原因是道路积水,那么相关部门就应该及时标记道路积水隐患,加强排水基础设施的建设。

整理城市运行的“错题集”还有更深远的意义。深圳市政府已经批准了《深圳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方案》,提出了2020年实现"六个一"的发展目标,《方案》要求更好地用信息化手段感知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的社会运行态势,并建成基于大数据、信息共享和人工智能的决策辅助体系。相关部门只有长期做好问题登记工作,才有可能在相关工具辅助下,挖掘城市路面破损的一般规律,预测出全市路面损坏的高危区域,及时防止道路损耗量的积累导致道路损坏的质变,防患于未然。

在做完"错题集"之后,面对随时可能而来的下一次大考,我们也不妨在“提优班”里对标“优生”,找出差距,提升“内功”。解决雨后道路凹陷破损问题,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应在问题导向下,结合自身的经济、社会、自然情况,逐步引进先进理念和技术,不仅可以解决道路凹陷破损的表象问题,更能够提升城市综合功能,使深圳人的生活更加幸福。欧洲一些城市率先提出了"海绵城市"的构想,城市的道路、住宅都具备了储水、输水的功能,雨水不会积累在路面,又可以成为“中水”,用于生产生活。深圳目前正在引进相关技术,首条"海绵路"登良路已经投入使用,有关部门也正在积极开展其他海绵城市项目的建设。海绵路的先进技术可以有效防止道路积水,不仅减少了路面破损的诱因,确保了交通顺畅、安全,也为环保贡献力量,综合效益不可估量。

考试的真正意义在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近期密集大雨这场大考后,城市道路出现一些问题,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只要解决方法得当,就能成为我们进步的财富。

编辑 赵偲容

(作者:读特评论员 王森)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