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外国语学校师生走出校园:追寻红色印记,体验非遗文化
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秋伟 通讯员 朱梓佑 叶民轩 文/图
2021-04-14 21:45


4月14日下午,东莞外国语学校组织近50名小学生到石龙镇开展“我爱我的家乡”非遗文化主题综合实践校外教育活动,先后参观石龙博物馆、中山公园等石龙红色主题旅游路线景点,在追寻石龙红色印记的同时,深刻感受石龙非遗文化的魅力。

在石龙博物馆内,师生们参观了二楼的“石龙历史陈列展厅”,了解石龙的发展历程,领略石龙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随即开展石龙非遗项目——泗州灯笼仔制作体验活动,感受石龙博物馆馆校合作共建新模式。

据了解,石龙博物馆正开展馆校合作共建新模式,努力推动文博场馆资源与学校素质教育有机结合,为学校办展和演出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促进校园文化和素质教育的建设和提升。博物馆邀请泗洲灯笼仔制作技艺第三代传承人刘淑如到现场教导小学生们制作灯笼仔,展示灯笼仔的编织手法以及贴花、画漆等工序。

编织灯笼仔是泗洲村妇女的传统工艺,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一个看似简单的灯笼仔,从选料、破蔑到泡制、编织、上漆、贴花等,有数十种工序,每道工序都蕴含着巧妙的用心。2007年,石龙泗州灯笼仔制作技艺被列入东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活动现场,刘姨一边示范灯笼编织,一边向小学生们详细讲解“泗州灯笼仔”历史文化背景和制作工序,让大家了解石龙非遗产文化知识。她说:“灯笼仔上的装饰十分讲究,通常会贴上状元郎和小仙女等人物,状元郎寓意着男孩读书好,仙女则寓意女孩子聪明又漂亮。而上下的红色花纹代表着花开富贵。一般的灯笼高约30cm,直径约15cm竹框中空,外面贴有一层透明的玻璃纸,底部用铁丝穿过灯笼串起来,轻巧透明,点上蜡烛,防风又防雨。”

示范结束后,刘姨手把手教学生们制作灯笼仔。制作过程中,学生们在刘姨的指导和帮助下,按照步骤认真地制作灯笼。大家经过用心制作后,一盏盏漂亮的泗洲灯笼仔“出炉”,纷纷提灯互贺,活动现场其乐融融。

最后,学生们还前往中山公园的周恩来东征演讲台遗址,在周恩来铜像下瞻仰革命先烈的英姿,了解周恩来在石龙的革命事迹,以此表达对周恩来总理无限的怀念之情。

据悉,为缅怀周恩来在石龙的革命事迹,1998年10月,在周恩来诞辰100周年之际,石龙人民重修演讲台,并立周恩来当年东征戎装铜像,该处已成为石龙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原题为《东莞外国语学校师生走出校园:追寻红色印记体验非遗文化!》)

编辑 刘桂瑶  审读 韩绍俊  审核 李怡天 范锦桦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秋伟 通讯员 朱梓佑 叶民轩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