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城市中移动互联网用户阅读数据的量化分析,得出城市独特的文化气质,展现“城市光谱”。8月28日,字节跳动公共政策研究院在北京发布基于今日头条大数据的《城市光谱——2018年上半年网民阅读偏好研究报告》。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胡百精、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张洪忠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制度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徐斌、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副部长王四新、人民日报人民网《网络舆情》总编辑祝华新、中国传媒大学经管学院教授任锦鸾、光明日报科技部副主任邢宇皓、中国青年报编委曹林、资深媒体人朱学东等学界和业界专家出席。
这份研究报告对全国366个城市移动互联网用户2018年上半年在今日头条客户端上的阅读数据进行分析,对这些城市的“指尖上的文化”逐一画像,从中获取城市文化气质的变化规律,并为城市治理提供直接的数据参考。
报告显示,一个地区网民的阅读内容偏好与城市规模有关,城市规模越大,其网民对科技、财经类内容的关注度越高;地理位置相近的城市群,其人文气质可能存在巨大差异,例如同处东北的黑吉两省与辽宁风格迥异,这也体现了我国相关部门在规划城市群时将东北城市群分为哈长和辽中南两个城市群的科学性;沿长江经济带和东南沿海对科技的高关注度已经成为相关地区网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报告分析了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群阅读偏好差异。18-23岁对应人群中,居住在西南地区和广东地区的网民对在基于移动互联网阅读的依赖度更强,而随着年龄层的逐渐升高,对移动互联网网上阅读依赖度最高的群体逐渐向东北移动。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中,最爱进行手机阅读的人群集中在东北。女性喜好在晚间进行“夜读”,而男性更喜欢“深夜读”。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胡百精表示,基于大数据的平台公司,应该更多提供公共产品,将专业性介入到公益性,将数据产品变成思想产品。以阅读数据切入去关注城市、关注城市中人的生活状态和生命状态,反应社会发展的脉动。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副部长王四新认为,通过阅读数据获取城市发展规律,为城市治理的转型提供了新的思考纬度,推动社会资源与国家资源同步、同构、同用、同享,这对建设数码社会、智能社会、智能国家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事实上,良好的互联网人文环境可以帮助网民理性用网、科学用网。而改善的过程,对政府来说可以成为重塑城市独特的人文价值方面最便捷的途径之一。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张洪忠指出,阅读数据,不仅能解决类型偏好问题,更能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做城市发展的推论,推演城市“喜好”的变化,观察人口、产能的变迁。“探索城市发展的规律,大数据无疑是最好的工具。”他说。
编辑 李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