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逐步提升,留学生回国发展正在成为主流,高层次人才回流趋势愈发明显。在19日北京召开的第13届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上,《2018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新鲜出炉。该报告显示,90后成为海归主体,占比高达55%,实际年龄在23-28岁之间;95%海归回国后半年内找到工作,北上广是首要目标城市;然而有80%海归觉得收入低于预期。
90后成海归主体,占比高达55%
为了进一步促进留学人员更多、更好地回国发展,智联招聘与全球化智库(CCG)再度联手,就中国海归就业创业情况开展了新一轮的调查研究,并与2018年8月正式发布《2018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本次研究重点反映了以"90后"为主的新生代海归群体在留学前后的发展变化,对海归就业和创业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对海归选择留学与回国的原因、对留学安全的认知、对落地城市的选择,以及对"人才大战"等社会问题的看法进行了调查。
根据此次调查显示,新生代的海归群体出生年代集中在85-95年之间,其中,(90-95年)90后成为海归主体,占比高达55%,实际年龄在23-28岁之间。报告中指出,海归群体对留学效益价值仍持肯定态度,即认为留学收获达到预期值,与此前多数留学人员选择出国镀金不同,本次接受问卷调查的海归留学人员选择出国不再以教育为主,而主要目的是为了丰富阅历、体验他国文化和生活;留学低龄化趋势明显,高中留学生人数增加;海归群体中近七成具有一定的海外工作经验。
出国读本科的人越来越多
根据调查报告,海归群体选择去英国和美国留学的人最多,占比分别为19%和18%。其中,女性更青睐英国,占比高达22%,其次是美国;而男性恰恰相反,21%的男性选择美国。接下来依次是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加拿大与法国。
在学科选择上,经济学与商学类最占优势,高达43%的海归以此作为主修科目。其次,分别是艺术与人文科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社会科学与公共卫生学、及语言学。
在海外获得最高学位/学历中,海归群体获得硕士学位的占比最高,达到56%,其次是学士学位,占比38%。此外,博士学位、专科和其他占比均在2%左右。相比2017年调查结果,获得学士学位的海归比例上升了7个百分点,获得硕士学位的比例则下降了6个百分点,出国读取本科的留学生越来越多。
近七成月薪6000元以上
海归人才依旧保持就业竞争力。调查显示,95%的海归可在归国半年内找到工作。海归群体在国内就业方面存在的优势主要包括“语言及跨文化沟通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生活适应能力强,更加独立”和“批判性思考能力强”等。不过海归群体普遍认为当前工作岗位与所学专业匹配程度不高。而“不了解国内的就业形势和企业需求”、“回国时间晚,错过校招季”等成为海归就业的劣势。
报告显示,金融业超过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再次成为海归就业中最主要的行业领域;私营/民营企业是吸纳海归就业的最大载体;企业规模集中在500人以下;经营管理类/贸易销售类和计算机与互联网类岗位是男性海归的主要选择,而女性海归更多的倾向于行政与人力资源管理类/公关与市场营销类和贸易销售类岗位;就业于普通岗位的海归占比近六成;近七成海归税前月收入高于6000元。逾七成海归认为其工作岗位与海外所学专业匹配度不高;80%的海归认为其收入水平低于预期;超过半数海归有更换工作的经历,主要原因是企业发展前景不明和薪资水平问题。
调查显示,海归群体对于中国政府吸引留学生回国发展的政策了解程度不高,“提高人才薪酬福利待遇”和“完善海归人才就业机制”是海归群体最关注的政策方向。
京沪粤成海归迁移最主要省市
调查数据显示,“方便与家人、朋友团聚”继续成为海归群体选择回国发展的首要原因。北京、上海、广东仍是其就业选择的热门城市,东北地区和中西部地区面临海归人才流失的挑战,“经济发展快”是海归群体选择城市的重要参考。
数据显示,海归群体生源地占比超过5%的省市有北京、广东、山东、辽宁、江苏、河北,分别占海归群体的9%、9%、8%、7%、6%和5%。可以看到,海归群体的生源地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区域,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和人口规模上来看,这些省市较中西部地区仍具有一定优势。然而,从海归群体的现居住地来看,省市之间的人才聚集能力区别显著,即有些省市在该过程中成为人才磁铁,吸引和集聚海归,另一些省市则在人才竞争中面临海归人才流失的挑战。
从海归群体的现居住地来看,北京、上海、广东是省市间海归人才竞争中的受益者,海归群体迁入数量分别占海归群体总量的12%、8%和6%,即在假设生源地为北京、上海和广东的海归群体在回国后均未发生迁移的基础上,有额外12%、8%和6%的其他生源地海归群体迁移到这三个省市;从增幅上来看则更加明显,北京、上海和广东海归群体净增幅分别为141%、278%和72%,即在假设生源地为北京的海归群体未发生迁移的基础上,有超过该群体1.4倍的其他生源地海归群体选择在北京发展,而这一现象在上海则接近3倍。
运行成本高是创业最主要困难
海归群体职业发展情况数据显示,72%的海归处于就业状态,16%的海归正在求职,5%的海归正在创业。而近半数海归的创业时间集中在2017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教育是海归创业行业的前三选择;创业的主要资金来源于个人存款;超过半数企业尚未实现盈利。
运行成本高是创业过程中遇到最主要困难;市场开拓、创业空间支持和金融服务等专业方面的支持是海归创业过程中最需要的;当前创业服务所发挥出来的作用仍然有限。
编辑 刘桂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