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现代设计“激发”传统手工艺!“中国手工艺互助计划”赴湖北

读特记者 尹春芳/文 吴忠平/摄影
2018-08-14 18:32
摘要

“中国手工艺互助计划”日前走进湖北恩施,以湖北大漆漆艺为考察内容,以此展开手工艺的互助与文化交流。

“中国手工艺互助计划”日前走进湖北恩施,以湖北大漆漆艺为考察内容,以此展开手工艺的互助与文化交流。通过艺术家、设计师与手工艺人的交流和对话,让富有现代创意的设计理念与传统的手工艺产生碰撞和激发,通过“传统手工艺+现代设计”,创作出具有生活性、当代性的生活日用。

“中国手工艺互助计划”是获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支持的一项公益活动,由深圳市天工当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主办和策划。互助对象范围涉及各类别中国传统手工艺,如大漆、刺绣、抽纱、编织,卯榫等。此次,考察团组织和邀请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当代艺术家邵译农、设计师贾思源、赵勇,一同考察交流湖北恩施的天然大漆及漆艺,了解恩施漆艺目前的发展,研习现状。

百里千刀一斤漆漆艺

从中国起源,传入亚洲的日本、韩国、越南及欧洲,被列为东方三大传统艺术媒介,距今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大漆艺术在湖北的传承、发展已有悠久的历史。湖北恩施地区是世界上最优质的天然漆“毛坝漆”的故乡。历史的传承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孕育了优良的大漆。

将漆从漆树上割下来需要人工操作,无法机器化,所以,割漆是一种又苦又累的传统手工技术活。俗话说“百里千刀一斤漆”,而且生漆又有毒性,如果不慎接触到生漆,皮肤上长红疙瘩,奇痒无比,极易感染。这项苦活累活现在从事的人并不多。现在,生漆资源越来越少,生漆的价格年年攀升。

考察团在恩施太阳河乡的深山里,见到今年66岁,有35年的割漆经验的老人王明双。多年割漆让他的手上全是被生漆腐蚀的黑色。虽然背已经有点驼了,但他爬上漆树的身手敏捷,眼光锐利,像个“武林高手”。

据王明双介绍,每年夏至开始到白露,有3个月是割漆季节。需要在天气晴好的早晨 5 点多前往目的地。他一年最多能割二十斤漆,按目前价格每斤300元算,一年辛苦割漆最多才挣6000元。

由于割漆很辛苦,烈日之下,爬上爬下,鲜有年轻人去从事。割漆艺人陈代福,今年43岁,是目前为数不多的中年割漆艺人。他种植漆1000余棵,有12年的割漆及种植漆树经验,常年从事简单的髤漆工作。

漆艺传承手段多样

漆艺是是中国的象形,蕴含着中国数千年的韵。同许多艺术门类一样,在新的时代环境下,漆艺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在走访过程中,考察团发现湖北的漆艺传承有序,传承手段多样。邓安辉于1998年开始在接触大漆工艺,多年在福州、杨州、荆州等地游学大漆髹饰技艺。后于安徽黄山拜黄文勇为师,专门学习犀皮漆髹饰技艺,现定居恩施致力于大漆髹饰技艺、恩施坝漆文化的传播工作。在他的工作室里,他为考察团演示制造漆器的程序。邓安辉说,天然生漆做成的漆器会经过70 多道工序,层层叠漆层层打磨,非常考验技术。

钱氏第五代漆艺传承人钱之初在巴东县坚守从事漆艺多年。他说,传统工艺的继承与发展,离不开资金和市场的支持。在继承祖辈的制漆技艺基础上,他独创精制漆制作工艺,打破了历史上“漆无油不亮”的传统制漆工艺瓶颈。不加任何干性油(如桐油)及增明剂(如松香),所制的精制漆粘度小、透明度高、光泽度好,耐紫外线,环保无味。

在世界级文化遗产恩施唐崖土司城,考察团遇到了专门从事漆艺、农民教育与民间手工艺传播研究工作的陈千桓。他是恩施土家族,毕业于中南民族大学国画系,获硕士学位。他因地制宜,利用当地丰富的“毛坝漆”资源,以传统技艺再生为理论指导,组织当地老百姓,农作空余时间学习漆艺,让传统漆艺在唐崖地区重新发展起来。

据悉,考察团采风结束后,将针对互助考察的对象内容展开手工艺产品创新设计,并于2018年12月份举办以手工艺设计艺术展为主题的成果汇报展。通过项目的积极探索和经验积累,为深圳的创意设计注入新的灵感和元素,调动传统手工艺资源为生活所用。

编辑 曹亮

(作者:读特记者 尹春芳/文 吴忠平/摄影)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