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了解一下!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的作品有特色

读特记者 张锐
2018-08-12 12:01
摘要

记者今日从中国作家网获悉,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揭晓。评奖工作自今年3月15日启动,共有1373篇(部)作品符合参评条件,并于8月7日投票表决产生了提名作品。

记者今日从中国作家网获悉,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揭晓。评奖工作自今年3月15日启动,共有1373篇(部)作品符合参评条件,并于8月7日投票表决产生了提名作品。经公示后,由各评奖委员会对经过公示的提名作品进行了认真评审,于8月11日分别投票表决,最终产生了七个奖项共34篇获奖作品。

鲁迅文学奖是体现国家荣誉的重要文学奖之一,旨在奖励优秀的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杂文、文学理论评论,奖励文学作品的翻译,推动我国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据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评奖办公室副主任李朝全介绍,本届参评作品中,反应该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国家发生的重大变化、取得的重大突破等现实题材作品居多,这一点在报告文学方面体现得尤为突出。获奖作品涵盖了科技创新、生态文明建设、脱贫攻坚等现实题材。采访中,李朝全表示:“评委会严格按照‘讲品味、讲格调,讲责任’的标准评选作品,获奖作品的现实品格非常鲜明,关注现实、关注民生。”

据介绍,此次入选的报告文学作品,均做到了深入采访,具备在场感。《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作者许晨,至今仍随着科考队员一同考察采访。他是中国作家登上“蛟龙”号探海现场的第一人,历经四年深入收集、体验生活,与“蛟龙号”船员吃住在一起,记录了这件“深海利器”所凝聚的中国载人深潜精神。讲述脱贫攻坚战的《乡村国是》作者纪红建,为获取真实的素材,采访的足迹遍布14个省份,202个村庄,实地采访了脱贫的老乡和当地扶贫工作者,带回了200多个小时的采访录音,全景式、纪实性呈现了中国脱贫攻坚的进程和成效。“他们的创作姿态值得给予表彰和鼓励”,李朝全说。

在获奖的5篇报告文学类作品中,《朋友:习近平与贾大山交往纪事》被李朝全评价为“近年来短篇报告文学创作的标杆式、代表性的作品”。在众多长篇报告文学作品中,这部仅7000余字的作品披露了习近平同志悼念作家贾大山的旧作《忆大山》背后的故事,真实地记录了习近平与贾大山10余年的交往细节,在社会各界和评委中引起了广泛反响。这篇文章的作者李春雷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中表示,过去对于领袖人物的“高大全”式的写法,让很多作品脱离了群众,淡薄了人气,“创作之初,我就下定决心,从人情人性的角度切入,写出生活中、工作中本色的习近平”。同时,文章借鉴了古典散文的笔法,在交代叙事的过程中增加艺术效果,保证了叙述中的文学品质。李春雷称,作为一个现实主义作家,希望通过这篇作品能够给社会特别是官场一些思考。“无论从尊重文化、尊重人才的角度,从勤于读书、善于学习的角度,还是从勤政廉政、干事创业的角度,抑或从端正友谊、完善人格的角度”为社会带来正面的启发。

诗歌奖评奖委员会副主任杨克介绍,第七届鲁迅文学奖参评作品整体水准较高,作者来自于社会各阶层,单从诗歌奖这一评奖类目来看,“获奖作家既有来自于基层的工作人员,也有生活在大城市的创作者。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稳定的、独特的个人风格,在思想和艺术性上都具备一定高度”。采访中,杨克表示:“我们希望评选出一届风清气正的奖项,虽难免有遗珠之憾,但一定没有鱼目混珠。我们有自信,评选出的都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作品。”

编辑 李宇婷

(作者:读特记者 张锐)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