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做“好玩又好吃”的豆腐 光明区田寮小学劳动教育课广受家长好评
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宏博 通讯员 黎伟发
2021-04-01 20:40

磨浆、煮浆、点卤、压制成型,师傅们熟练的展示着制作豆腐的各个环节,最后,随着压制豆腐的盒盖缓缓揭开,一盒飘满浓郁豆香的新鲜豆腐出炉了。如此生动的场景,这是3月31日记者在光明区田寮小学“非物质文化体验实践馆——豆腐坊”揭牌仪式上看到的。

当天,田寮小学校长叶伟平为“豆腐坊”揭牌,并宣布“豆腐制作课”正式成为田寮小学的特色劳动教育课程。随后,田寮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们体验了一把自己动手制做豆腐,当学生将辛苦制作的豆腐带给家长品尝时,家长们纷纷点赞,认为“豆腐制作课”不仅让孩子体会到了劳动的乐趣,同时增强了孩子的动手能力。

如今,青少年劳动教育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为落实“五育并举”的重要思想,田寮小学将劳动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和人才培养之中,贯穿于日常课堂教学中,以更实的举措全面提升劳动教育的地位。

此次“非物质文化体验实践馆——豆腐坊”的揭牌以及“豆腐制作课”的开设,正是田寮小学在针对现代城市小学生与实际物质生活脱节的特点,结合本校实际,重点探索高年段小学生劳动技能教育上取得的新突破。“通过制作一枚小小的豆腐,让学生不仅对非物质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体验到劳作幸苦的同时也掌握了一门技能。”叶伟平校长说道。

制作豆腐,是传承也是创新            

田寮小学位于光明区玉塘街道的田寮社区内,学校占地11765.86平方米,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走进田寮小学的豆腐坊,宽敞明亮的“工坊”里整齐摆放着磨盘、滤网等各种制作豆腐的器具,“这边是‘磨浆区’,这边是‘滤渣区’……”现场工作人员耐心讲解道。而围绕整个豆腐坊的墙壁上,学校还制作了一系列展示板来向学生们普及非物质文化、豆腐起源以及豆腐制作流程等相关的知识。

据介绍,相传豆腐起源于中国西汉时候,公元前194年,由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王刘安所发明。刘安在安徽省寿县与淮南交界处的八公山上烧药炼丹的时候,偶然以石膏点豆汁,从而发明豆腐。到宋代豆腐成为重要的食品。南宁诗人陆游记载苏东坡喜欢吃蜜饯豆腐面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京城临安的酒铺卖豆腐和煎豆腐。豆腐在宋朝时传入朝鲜,19世纪初才传入欧洲、非洲和北美。如今豆腐在越南、泰国、韩国、日本等国家已成为主要食物之一。现在也是客家饮食文化中的一道主打菜,深受人们的喜爱。

“我们开设‘豆腐制作课’有三个好处:一是传承性强。它是非物质文化产物,是民间千年的传统手艺,掌握该技能一生有用。二是操作性强。场地可大可小,容易开展,学生可以亲自制作。三是兴趣性强。过程简单,环节清晰,容易上手。产品直观,可尝,有趣。”叶伟平校长介绍说,“通过制做豆腐来实践小学生劳动技能教育,我们可能是全市第一家这么做的学校,这是一次探索与创新。”

“豆腐制作课”将列为学生劳动教育考核项目            

近年来,田寮小学以“办精致的教育”为办学理念,以创建“3+N”特色工程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提升办学水平的主要抓手和切入口,打造具有大湾区气质的现代化、开放性和高品质的学校。学校曾先后获得了“全国优秀家长学校实验基地”、“全国青少年篮球特色学校”、“广东省棋类特色学校”、“深圳市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深圳市书香校园”、“深圳市绿色学校”、“深圳市阳光体育活动先进学校”、“深圳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等荣誉称号。

据悉,此次开设的“豆腐制作课”将列为田寮小学学生劳动教育考核项目。每次上课将按每个班50人计算,分成8个小组,每个小组配套相应小石磨,桶、卤水和豆腐格等。每次课程安排在下午进行,计划用时3个小时,课后学生还可将自己的作品带回家与父母品尝交流。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文件指出,要“加强劳动教育,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制定劳动教育指导纲要,加强学生生活实践、劳动技术和职业体验教育。”小学阶段重点是注重启蒙学生劳动意识,培养学生劳动习惯,有针对性地加强劳动教育。

家长评论。            

“学校开设‘豆腐制作课’的主要目的,一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食品卫生习惯;二是要培养学生从小就树立起劳动光荣的优良作风,让孩子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习惯;三是把劳动教育落实于日常课堂教学育人活动中。”叶伟平校长说到。

编辑 昌慧 审核 汪新林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宏博 通讯员 黎伟发)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