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给深圳带来哪些启示?
深圳特区报驻京记者 李萍
2021-03-29 08:42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向远期目标进军的重要一年,加快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如火如荼展开。近日在京举行的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会议强调,“十四五”时期,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同样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十四五”时期,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区域重大战略深入实施的新思路、新举措,带给深圳,乃至粤港澳大湾区什么样的启示?


抓住“牛鼻子”,打造新引擎

一招活,全盘活。紧紧抓住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个“牛鼻子”,就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棋的“棋眼”。

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北京加快做减法“瘦身提质”,津冀错位发展,做好加法“强身聚核”“健身增效”,尤其是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两翼齐飞,成为“十四五”时期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

京畿春暖,燕赵景秀。

北京市明确要求,“十四五”时期“以减量倒逼集约高效发展”,坚定不移疏解非首都功能,动态完善新增产业禁止限制目录,完善功能疏解引导和倒逼政策。完善央地联动疏解机制,主动配合支持部分央属市属资源向河北雄安新区等地疏解转移。有序疏解一般制造业企业、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统筹利用疏解腾退空间,推动腾笼换鸟,改善人居环境,优化提升首都功能等。

河北省擎画的“十四五”蓝图中,聚焦创造“雄安质量”,以高质量开发建设促进高标准承接疏解,并提出,抓好智慧城市、海绵城市、交通路网、水利防洪、市政基础设施、生态环保、公共服务等领域重大工程项目。加强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抓好“千年秀林”建设。大力发展高端高新产业,打造全球创新高地。对接和落实疏解项目清单,推动北京高校、医疗机构、企业总部、金融机构、事业单位等一批标志性项目落地实施。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构建雄安标准体系,逐步赋予雄安新区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

实体经济是大国的根基。“十四五”时期,坚持制造业立市、建设制造强市是天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此外,京津冀密集部署,勾勒数字化建设新图景,增强经济复苏和发展新动能。其中,北京将从打造数字贸易试验区、建设数据跨境流动安全管理试点、设立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三个方面先行先试探索数字经济发展的新路径和突破口。

检视深圳,先行示范和核心引擎地位日显,并以更大力度保障优质产业空间。但长期来看,还是面临发展空间和成本等问题。向粤港澳大湾区有序外溢创新要素,做好产业梯度转移,强化创新资源协同配合和产业分工合作,更好地培育发展更具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现代产业集群,做优做强“核”引擎,是未来五年的重要任务之一。

“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两翼,既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重要举措,也是未来京津冀发展的新增长空间。两翼建设发展,既要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内涵式优化发展新模式,解决北京的‘大城市病’问题,还要积极培育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新样板。对深圳来说,同样如此。”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区域政策研究室负责人张燕说,“十四五”时期,我国区域重大战略承担着打造创新平台和新增长极的重要使命。2021年是推进大湾区建设的关键年,按照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2022年将基本形成世界级城市群框架。作为大湾区核心引擎,深圳责任重大。深圳市“十四五”规划和建议中提出,将实施深圳都市圈发展规划。希望深圳加快形成中心引领、轴带支撑、圈层联动的发展格局,助力大湾区形成世界级城市群。

发力基础研究,提升硬实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第一动力。京津冀协同发展“向改革创新要动力,发挥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作用”。

北京无疑是具备发展新赛道和未来产业的硬实力。为此,“十四五”期间,北京把发挥高端引领作用,解决重大、关键的“0到1”的问题作为北京国际科创中心的一个重要任务,将支持量子、脑科学、人工智能、区块链、纳米能源、应用数学、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等领域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统筹布局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同时,加快构建协同创新体系,推动形成协同创新共同体,加快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打造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成为三地共识。北京提出,实施京津冀产业驱动工程,优化创新链和产业链布局,强化对津冀协同带动,建设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河北省也提出,未来五年“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加快形成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地”“落实‘三区一基地’功能定位,促进京津冀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协同融合”。

值得关注的是,解决当前制约科技创新体制机制障碍,用好中关村这块改革创新的“试验田”,是北京建设国际科创中心的重点发力点之一。科技部副部长李萌表示,北京国际科创中心建设是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重要抓手。未来还要打造更多的“类中关村”创新生态系统,促进更多北京、天津的硬科技成果在河北和其他地方转化,推动区域创新链和产业链更好地融合。

采访中,专家认为,根据国家“十四五”规划,未来五年我国势必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这将为未来长远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而基础研究力量薄弱一直是深圳的一个痛点。发力基础研究,深圳也动了真格。今后如何借力登梯,夯实创新根基,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原始创新,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深圳路径”,还需要继续寻找答案。

科技业界人士表示,国际科创中心和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是党中央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深圳要在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中发挥主阵地作用,除了做好“强基工程”,还要加快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的创新生态链。

“创新是深圳的基因,但新发展阶段需要深圳更高水平的持续创新。其他区域以及全球范围内的创新竞技发展,将紧逼深圳加快创新引领步伐。”张燕指出,未来深圳加快“双区”建设,要持续发力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紧扣支撑产业发展提升的“卡脖子”技术、前沿技术奋力攻坚。同时还应加快创新链、产业链向珠江西岸拓展,向粤东、粤西、粤北延伸,优化提升深圳核心引擎功能同时,强化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打造全球科技创新高地。

协同更紧密,共谋民生幸福

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

三地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势,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加强和改善民生。

纵观三地“十四五”规划,京津冀都把协同发展作为重点任务,积极推动三地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共谋民生幸福,让越来越多的老百姓直接受益。

旅客从北京北站乘坐京张高铁抵达太子城车站(2020年12月29日摄)。新华社发

今年,京津冀建设的一批重大工程中,将加快建设京唐、京滨、津兴城际铁路等重大项目;天津将加快实施天津港智能化码头项目,建设北方国际航运枢纽,研究规划建设天津港直通西部铁路通道;河北将探索组建京津冀陆海空港联盟……协同发展,交通先行。“十四五”开局之年,“轨道上的京津冀”正按下快捷链,将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月1日起,56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京津跨自贸区通办,未来滨海新区还将继续深入研究新市民政策,探索京冀户口通迁、居住证互认制度等。

“十四五”时期,河北省要求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和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深化京津冀联建联防联治,完善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作机制和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归根结底要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实惠,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张燕指出,作为先行示范区,深圳加快打造民生幸福标杆城市,应推动民生发展硬件、软件方面与京津冀互学互鉴。深圳在便利人员往来、加强生态治理、保障社会民生、增加就业供给等方面,应奋力推动区域协同联动。未来加快推动建设大湾区优质生活圈,要努力让更多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国家‘十四五’规划在谈到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时,强调建立健全区域战略统筹、市场一体化发展、区域合作互助等机制,更好促进共同发展。”张燕建议,未来,深圳加快“双区”建设,要深度对接其他区域重大战略实施,在促进形成国内统一大市场中拓展合作共赢发展新空间。

(原题为《京津冀 共绘协同发展新蓝图》)

见习编辑 连博 审读 吴剑林 审核 张雪松 李怡天

(作者:深圳特区报驻京记者 李萍)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