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儿童获评市“优秀少先队员”,东莞第一个

读特记者 刘秋伟 通讯员 董庆茹 文/图
2018-07-27 18:42
摘要

虽然他说话口齿不清,走路踉跄不稳,手眼不协调,许多行为异于常人,但他乐观好学、热爱公益,在学习上,他坚持使用普校教材,成绩基本都是班级名列前茅……这是一个10岁男孩的励志故事。

这是一个10岁男孩的励志故事,他叫李依宸,来自东莞市厚街镇大迳社区,一名混合型脑瘫患儿,目前就读于东莞市启智学校。

虽然他说话口齿不清,走路踉跄不稳,手眼不协调,许多行为异于常人,但他乐观好学、热爱公益,在学习上,他坚持使用普校教材,成绩基本都是班级名列前茅……

2018年,李依宸被评为“东莞市优秀少先队员”,是全市第一个获此殊荣的脑瘫患儿。

长期爬行,手指膝盖布满厚厚老茧

2009年,年仅6个月大的李依宸被查出混合型脑瘫。为了和时间赛跑,妈妈无奈辞去工作,带着他走遍了北京、香港、广州、深圳、佛山等地求医。漫漫的求医路,既艰辛又无助。

走路对于正常人来说是水到渠成的事,但对于李依宸来说却很难,由于长期的爬行,幼小稚嫩的手指与膝盖都磨得溃烂出血,如今,手指与膝盖布满了厚厚的老茧。这对李依宸的妈妈黄夕娉来说,痛彻心扉,她只能更狠心地对孩子加强康复训练,期盼有朝一日孩子能站起来。正常的孩子1岁多就会行走,而儿子直到4岁时才能蹒跚踱步。

康复治疗是痛苦的,针灸治疗时孩子浑身上下扎满针,“诊疗的过程很痛,我经常会哭,但我慢慢学会了坚强。因为我知道,我难受,妈妈就会跟着难受。我害怕看见妈妈的眼泪,所以渐渐地在各种康复训练和针灸治疗中,我学会了咬牙挺住,我知道只有这样积极配合了,才能让我恢复得更快。”李依宸说。

一个简单的上楼梯动作,李依宸每天要重复上百次。“孩子摔了多少跤,我已经记不清了,但是我必须狠心让他学会。”不过,令妈妈欣喜的是,如今儿子已经能快速走路,每天的康复训练他也从未间断过。“孩子特别懂事,他从不叫苦叫累,因为他太想和别的孩子一样了。”妈妈说。

加入社区“绿精灵”小义工队伍

“康复训练苦吗?”记者问道。

“不苦!”10岁的李依宸开朗地笑着说:“我已经习惯了,这就像吃饭、睡觉一样,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如今,李依宸开朗活泼,与记者从容交谈,虽然语言咬字方面仍有点吐字不清,但是言语间透着自信阳光。

“善心从小做起,感谢妈妈把我培养成一位乐善好施、知恩图报的人。因为在康复路上,我收获了不少来自社会的关怀与爱护,让我学会了感恩与回馈。”李依宸说,“我比较幸运,因为我有一位对我不离不弃的妈妈,在妈妈的带领下我加入志愿者,我很开心可以帮助和感染更多和我一样的孩子,让他们坚持康复,就能和我一样站起来看看外面的世界。”

在社工妈妈的影响下,李依宸还是一位热心公益的小小志愿者。原来,从五岁起,妈妈就经常带他下村探访困难残疾人和独居老人,慢慢地,他也加入了大迳社区“绿精灵”小义工的队伍。

“李依宸自信、阳光,十分自强,自卑的情绪几乎不见踪影。上课时,他是回答问题最积极的孩子,他能精准表达自己对某事的看法。”这是学校老师对他一致的评价。

在学习上他坚持用普校的教材学习。他因手部痉挛,写字很慢。别人写一个字用几秒钟,他甚至要用几分钟。学习上要付出超过普通孩子几倍的努力,入校后每一门课几乎都是第一。家里厚厚的一大叠各类荣誉证书都是李依宸辛苦付出的见证。

7岁离开父母独立生活

2016年,李依宸离开父母,来到东莞市启智学校就读,开始学习独立生活的能力。“我想,人总要独自面对自己的生活。”妈妈黄夕娉说,现在狠心放手最终目的是让孩子自立,靠自己去面对纷繁的世界。

进入全新的集体,依宸一到学校问题就显现了。“最初,每次返校时儿子都会哭,告诉我不想住校。但回到学校,他就很坚强。”黄夕娉说,渐渐地儿子适应了学校的学习生活,还结识了不少朋友。

“我要养成生活好习惯,好好学习,通过学习去储备我的知识,满足我的求知欲望。”对于未来,李依宸说,“我喜欢写作文,希望通过努力,自己长大后能成为一名作家,写真善美的故事。”

编辑 曹亮

(作者:读特记者 刘秋伟 通讯员 董庆茹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