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书信品味电影"文化沙龙:探索一封信在电影里的旅程
读特记者 尹春芳 文/图
2018-07-21 21:28

作为第28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主题活动之一,由华夏星光影业有限公司主办的电影文化沙龙“念念书信 品味电影”活动日前在华夏星光国际影城的尚影吧举行。此次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涵盖了沙龙活动、书信诵读、经典书信电影推介等多种形式。现场高朋满座,艺术气氛浓郁。

书信在电影中的功能往往多样。他们或者是剧情的“催化剂”,推动着剧情的进一步发展;或者是在片尾作为影片主旨的一次升华,或者作为影片传情达意的媒介,书信让以视觉为主导的电影别有一番书香和文艺的气息。

围绕着“哪一部书信电影最令你难忘”的话题,来自深圳的电影文化媒体人、学者纷纷各抒己见,高谈阔论。影评人、专栏作家王樽表示,记忆最深的书信来自于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和《夺命判官》,前者的书信呈现的“坚韧”和“希望”,升华了影片主题,非常具有力量。后者影片中的那一封信将一个人多年的心声通过文字吐露出来,让人潸然泪下;资深媒体人、作家梁二平则以新近看过的法国电影周的电影《童年的承诺》来告诉大家,父母的信件往往塑造了孩子的人格和未来,这种亲情的动力很伟大;导演、电影学者胡刘斌则为观众讲述了他脑海里一直难忘的一幕电影场景,即霍建起导演执导的《那山那人那狗》里,父子两人在山中廊桥休息时,一阵风过来吹散了邮报里的信件,信件满天飞的。他认为,这一幕只能用视觉影像来表达,书信里蕴藏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送信人与收信人的关系都让人浮想联翩,有视觉的冲击力和诗意;影评人、影碟收藏家崔建明则对书信在电影中的作用有着另一番的简介。他认为,很多出现在电影的“书信”是导演使用的一种“抖包袱”的手段,在剧情上无法推动时,用书信交代前因后果。他也带领大家一起回味了书信在中国历史上的起源和发展。

书信无疑代表着更郑重其是的时代,同时也是落子无悔的情感。嘉宾们还围绕着书信在中国文化的价值说开去,探讨了历史上著名的书信,让观众重温了“见字如晤”与“见字如面”的温暖时光。

伴随着银幕上播放的知名书信电影《查令十字街84号》、《情书》、《肖申克的救赎》、《芳华》等影片,由媒体人、大学教师、影城工作人员组成的朗诵嘉宾带来的片中书信朗诵,以优美的声音,配合生动的视觉影像,让观众声情并茂的体验了文字在电影中精妙传达情愫的美好感觉。

此次活动座无虚席,观众多是电影爱好者。中间设有电影知识问答环节,观众更是踊跃参与,掀起了活动的高潮。很多观众表示,这是一次别出心裁的活动,探寻电影的书信,有些复古,但非常酷。一位读高中的龙同学表示,虽然以前也看到一些书信电影,但通过这次活动,不仅了解了更多的电影,而且能进一步感受到书信在电影中的作用以及背后承载的文化价值。

编辑 曹亮

(作者:读特记者 尹春芳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