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博会访谈:阅读让城市更美好!

读特记者 翁惠娟
2018-07-21 20:24
摘要

阅读让城市更美好!

21日上午,书博会全民阅读“红沙发”系列访谈活动举行,该系列访谈由全国书博会组委会主办,由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中国全民阅读媒体联盟承办。在央视读书栏目主持人李潘主持下,国务院参事、深圳读书月总顾问王京生和深圳出版发行集团总经理尹昌龙围绕“阅读让城市更美好”主题进行了一场精彩对话。

在谈及书博会与深圳读书月的渊源时,王京生说,1996年,第七届全国书市(书博会前身)在深圳举行,看到很多市民推着小车、扛着麻袋来买书,这种阅读热情让我们很振奋也很受教育。由此“文化深圳,从阅读开始”成为我们开展文化工作的共识,希望通过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满足市民对阅读的需求,也希望通过阅读以大气压制浮躁、用优雅驱逐粗俗,逐渐改变一座城市的气质。

深圳在2016年率先实现阅读立法,目的是保障市民阅读权利,指引、督促政府为全民阅读提供服务。尹昌龙介绍,阅读立法是约束政府,而不是约束个人,它有两个含义:

第一,政府部门必须给读书提供支持,保障公民的阅读权利,给全民阅读提供各种支持;

第二,阅读基金要以财政为主引导各方面创造更好的阅读环境。更重要的是,规定每年11月举办读书月,把每年4·23确定为深圳的未成年人读书日,强调青少年读书、亲子读书的重要性。

在谈及阅读与创新的关系时,王京生指出,创新驱动发展,那又是什么驱动创新?我们发现,全球阅读指数和创新指数高度重合。以色列、瑞典、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走在世界创新前列的国家,都是阅读指数很高的国家。所以我在《什么驱动创新》书中指出,国民阅读力决定国家创新力,创新驱动发展,文化驱动创新。阅读在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分量。最重要的可持续是人的可持续,而人的可持续主要靠阅读,不断接受新知识,从而改变思维、更新观念。尹昌龙也表示,深圳在国际发明专利申请上一直高居全球前列、综合竞争力一直名列前茅,一方面是因为面向市场的改革,把人的潜力、创造力发挥出来,一方面是因为建设学习型城市,强大的学习能力使深圳人面对未来无所畏惧。

在谈及深圳全民阅读最可借鉴的经验是什么时,王京生总结了五个方面:一是政府支持;二是专家指导;三是企业运作;四是市民热爱;五是观念引领。他尤其为深圳市民点赞,“深圳市民很热爱读书,有一个现象特别让我感动,从深圳图书馆开业那天开始,只要开馆,每天早晨都有长龙在排队,这些人流从来没有乱过,都是静静地排队,这是深圳最独特的景观。”

尹昌龙还分享了深圳书城模式。现在,深圳有5座书城,面积都达到35000平米以上。以前,书店就是卖书的地方,今天书店是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中心书城一年文化活动有800场,远远超过很多文化单位举办的活动。现在还有智能书城、创意书城,书城变成创意力量的聚集地,变成文化产业园区。书城在新的意义上的归来,是中国书业转型的重要案例。

在访谈的最后,两位嘉宾还向读者推荐了对自身影响最大的几本书。王京生推荐的是三本:读《道德经》,解决的是世界观的问题;读《论语》解决的是人生观的问题;读《孙子兵法》,解决的是方法论的问题。尹昌龙也推荐了《道德经》,另外还推荐了夏尔丹其格的《为什么读书》。他说,这本书告诉我们,读书是好玩的事,可以让你活得可爱、有趣,而人类文明可以通过书代代相传,永无止境。

负责主持的央视读书栏目主持人李潘多年来一直关注深圳的全民阅读,在今天的分享之后更加对深圳的全民阅读刮目相看。

她说,此前在主持《书香中国》节目时,就特地来深圳拍摄了“知识改变命运”的典型人物刘永,刘永在艰苦条件中依然坚持读书的精神让她十分感动;她主持的《我的一本课外书》节目面向全国中小学生进行选拔,深圳的学生拿过三次冠军,博览群书又自信独立的深圳孩子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两天参加书博会的活动,“读者大会”人头涌动,而在龙岗书城参加曹文轩的签售活动时,更是感受到了深圳市民的无比热情。

今天,在了解到深圳多年来坚持不懈推进全民阅读的种种努力时,更明白了深圳之所以可以涌现这么多热爱阅读的人,是因为这座城市有着热爱阅读的土壤。李潘说,“读书给人带来快乐,读书激活人的生命,也激活城市的生命。深圳坚持几十年来推广阅读,这种高贵的坚持让城市有了强烈创新的面貌。深圳多年来推崇‘让城市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我相信每个人来到深圳都有这样的感受。感谢深圳,向深圳致意。”

【读特新闻+】

现场对话的金句

王京生

★  如何使城市能够充满信心发展的同时,又能大气、安静,给城市增加底蕴,让它可持续发展呢?我们得出的结论是读书。我们说“文化深圳,从阅读开始”,就是要通过阅读,以大气压制浮躁、用优雅驱逐粗俗。人生有各种各样的变化,但是人的面貌难变,只有一样东西能改变人的气质,就是读书。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同样的,读书也能改变一个城市的气质。

国民阅读力决定国家创新力。创新驱动发展,文化驱动创新。如果没有文艺复兴,没有启蒙运动,会有工业革命和科学革命吗?无论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还是一个企业、一个市民,都要有观念的引领。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建设现代化企业,都离不开三大精神——工匠精神、创新精神、企业家精神,这三大精神都与文化、阅读直接相关,精神本身就是文化。

★城市要可持续发展,要不断地迸发思想活力,就看看多少人坐在图书馆里,多少人在买书、在研究问题,这实际上就是在创新,在书里发现问题,在书里萌发创新的思维。

★创新给了深圳信心和力量。我在搞“双创”研究的时候发现,深圳是低要素投入创新的城市,要素高的是北京、武汉、西安,这些是大学等科研机构云集的地方,本身有知识支撑。而深圳有将近1000家图书馆,包括640多家公立图书馆和200多台自助借阅机,还有五大书城、几十个书吧。试问哪个城市有这么强大的阅读空间和力量?只有在大学才能学习吗?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到图书馆、书城、书吧去学习。

★推荐三本书。第一本是《道德经》,它解决人的世界观,是形而上。如果你从“道可道,非常道”这第一章开始读起,到结尾第八十一章“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能看得非常有逻辑时,你就基本上读懂这本书了。《道德经》说的很多逻辑问题,都是用“道”去解决。第二本是《论语》,解决的是人生观,《道德经》教你如何观察世界,而《论语》是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第三本是《孙子兵法》,是解决方法论。我们如何处理各种各样关系呢?在某种意义上与打仗的原理是一样的。“上兵伐谋,攻心为上,不战而屈人之兵。”、“实则虚之,虚则实之”“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这些都是方法论,读懂它就能更好地处理实际问题。

尹昌龙

★ 改革开放40年,深圳的综合竞争力为什么一直在全国排名第一?有两个方面,第一,面向市场的改革,市场把人的潜力、创造力发挥出来。第二,学习型城市,强大的学习能力使深圳人面对未来无所畏惧。我们要面对很多不懂的东西,特别是科技迅速发展,但是没有关系,我们有学习能力。现在,企业招员工不是看你学什么专业,而是看员工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强无所畏惧,对一个城市也是这样的。

★深圳的书城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在全世界,很少有像深圳书城这么大的。前些年,媒体报道最大的文化新闻是实体书店纷纷倒闭,但是这几年实体书店一个个归来,这个归来是另一种意义的归来,是涅磐重生,业态有巨大的变化。传统的书店是卖书,今天的书店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平台,是诠释文化生活的空间,所以现在的书店不是之前意义上的概念。在书城里有大量的文化活动。现在还有智能书城、创意书城,书城变成创意力量的聚集地,变成文化产业园区,这是书城现在面临的新变化。书城在新的意义上的归来,是中国书业转型的重要案例,通过它,可以看到中国书业转型往哪里走、全民阅读的方向往哪里走。

★读书月的策划和筹备过程就是大的创意过程,即注重创意策划。我们把创意放在非常高的位置,每年开几个层面的策划会,再进行头脑风暴。每年,我们新创的活动有几十项。越办越新,越办越有激情,这也是可持续的一个方面。

★深圳读书月每届都有不一样的主题,包括“文化深圳,从阅读开始”、“让城市因为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我阅读,我快乐”、“阅读筑梦,阅读圆梦”、“读具匠心”、“阅读永恒,载体创新”,等等。读书月这几年创作了无数阅读理念,这对人的引领,对我们重新理解阅读方向非常重要。只有深圳大量地产生非常有创新意义的理念,这些理念才能把阅读活动带入很高的高度。

★我推荐夏尔丹其格的《为什么读书》。这本书告诉我们,读书很好玩,它是好玩的事,书不是压迫人的,书让你多活几个时代,让你活得可爱、有趣,读书的人应该是有趣的人。书中有一个观点,世界上没有人可以成为墓地的对手,但是,墓地唯一的对手是图书馆,因为图书馆的书是千古留传。人会死,但是书是活的,所以墓地也害怕书。因为人类文明通过书代代相传,永无止境。我们生命有限,但是,读书的人可以在有限生命中得到无限的东西,可以在书中活得很长。

编辑 王雯

(作者:读特记者 翁惠娟)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