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空军出动18批米格-17追击这只“黑蝙蝠”!

记者 张雪松 文/图
2016-08-01 22:28
摘要

特种眷村是安置“黑蝙蝠”、“黑猫”等当年台湾特种部队家属的村落。特种作战队员的太太们,虽不知道先生的任务内容,但她们彼此间联系、协助,也有了对危险的心理准备。然而,这种揪心的滋味又哪是外人可体会的...

作为当年台湾惟一坚持与解放军作战的部队,“黑蝙蝠”被称为国民党空军阵亡最惨烈的特种中队。

而今,“黑蝙蝠”何在?

当年黑蝙蝠特种部队的侦察线路图。

当年黑蝙蝠特种部队的侦察线路图。

“黑蝙蝠”:

1952年,美国中央情报局台湾工作站与台湾空军合作,在桃园基地成立了特种作战部队,进入大陆空投传单物品。

1953年,这支部队迁到新竹基地。

1959年开始执行对大陆电子侦察的任务。

在1958年1月,他们正式使用“空中第34中队”番号,同年开始使用带有北斗七星的“黑蝙蝠”队徽。

许多大陆读者可能并不熟悉“黑蝙蝠”,记者发现,就连台湾的普通民众也很少知道这个名字——或许,他们是快被大时代淹没的一群。

其实,如果你去探询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的战斗历程,就会发现台湾空军“黑蝙蝠中队”——这个曾经震动周恩来总理的劲敌影子,曾不断在两岸低空掠过。

黑蝙蝠部队曾经的战机模型。

黑蝙蝠部队曾经的战机模型。

电视节目引起尘封的关注

在新竹东大公园内,记者打听到了黑蝙蝠中队的营区旧址,可惜的是原来的营房已经在城市建设中拆掉了,而今的文物陈列馆则是参考当年美军顾问团宿舍外貌而建的。

新竹东大公园内,记者打听到了黑蝙蝠中队的营区旧址,可惜的是原来的营房已经在城市建设中拆掉了,而今的文物陈列馆则是参考当年美军顾问团宿舍外貌而建的。

新竹东大公园内,黑蝙蝠中队的营区旧址。

几个知情人告诉记者,香港凤凰卫视播出的一档关于蒋介石座机机长衣复恩的节目—“1948年台湾天空上特殊的记忆”,引起了台湾文化名人龙应台对黑蝙蝠中队的关注(记者注:龙应台祖籍湖南,生于台湾高雄县大寮乡眷村;父亲姓龙,母亲姓应,出生在台湾,故名龙应台)。

她的努力引起了人们对黑蝙蝠这只传奇部队的重视……

“1957年,我飞到了北京外围”

得知记者来自大陆,要对黑蝙蝠特种部队做专题报道,馆方工作人员很是热心,说:“我试试,看能否帮你约个黑蝙蝠部队的老兵来?”

于是,记者幸遇了近90岁的老伯伯、黑蝙蝠部队电子教官李崇善中校——原来,作为该部队的高级军官,当年黑蝙蝠的队徽就是他召集设计的。

84岁的老伯伯、黑蝙蝠部队电子教官李崇善中校与自己当年的照片。

黑蝙蝠部队李崇善中校与自己年轻时的照片。

李崇善:

我是河北抚宁县人,家靠近秦皇岛。1948年,我到北京准备考大学,可那时北京快要被解放军包围了。战乱期间,我和许多年轻人投考了国民党空军,我学的是电子维修。撤到台湾时我才19岁。1954年我结婚了,太太的父亲也是空军士官,也是河北人。我们排队等了半年,住到新竹空军一村眷村——日本遗留的宿舍……我早前已经把眷村的房权送给了邻居,他家孩子多、更贫困。兄弟们出生入死都过来了,不争那个(财产)。

84岁的老伯伯、黑蝙蝠部队电子教官李崇善中校当年的军装。

李崇善中校当年的军装。

我是1955年调到这个特种部队的。

当时桃园市还有“黑猫中队”,他们进入大陆执行高空照相任务,是以飞行高度保证自己安全;

我们是靠黑夜慢速度低空飞行,加电子干扰,以保证安全。黑夜出征天亮回来---所以叫黑蝙蝠。

那时大陆方面的防卫方法是向天空打照明弹,然后出歼击机对我们打击。

我们中队平时不到150人,有了伤亡退役就补充新人。

黑蝙蝠部队军装。

黑蝙蝠部队军装。

我去大陆执行秘密电子侦察任务50次,到沿海执行任务超过100次(他给记者看一块缝着十三条黄线的布片,说这就是当年自己的‘战绩基分’,每100分缝一条粗黄线,50分积一条细线。)。

黑蝙蝠队员的‘战绩基分’条,每100分缝一条粗黄线,50分积一条细线。

黑蝙蝠队员的“战绩基分”条。

1957年1月,我们飞到了北京外围,那是国民党军队撤离大陆后第一次去到北京附近。

1957年11月20日,我所在的老鹰79号机组飞经大陆9个省,大陆空军出动18批米格-17战机追击……

我们后来看到解放军空军原副司员林虎中将在2002年写的书《保卫祖国领空的战斗》,双方一一对照,了解到许多战斗的细节,据称那次周恩来总理下了几次严令要把我们打下来。”

李崇善所在的老鹰79号机组曾飞经大陆9个省。

李崇善所在老鹰79号机组曾飞经大陆9个省。

空军三村被称为“寡妇村”

随着黑蝙蝠中队成立,专属眷村——空军三村建立了,以安置队员和家属。

记者看到相关统计,黑蝙蝠中队一共执行过838架次的特种飞行任务。

他们最北到过我黑龙江省,最南到过海南岛……甚至飞到过泰国、越南等国家。

其间损失15架飞机,有7架是“在战斗中被直接打下的”,常设不到150人的”黑蝙蝠“中队共阵亡148名队员,也就是说一百多个家庭失去了最重要的生活支柱……这也是空军三村被称为“寡妇村”的由来。

黑蝙蝠部队的餐巾纸都带有酷酷的队徽。

黑蝙蝠部队的餐巾纸。

1923年生于四川的黑蝙蝠队员刘教之,原属于成都空军空运队。国共战况吃紧时,他匆忙带妻子和长子撤到台湾,而无法顾及留在岳母家的2岁女儿。

这一分别就是数十年。

退伍后,他托日本、中国香港的朋友寻找女儿,几经波折,终于有了消息、开始通信,后来才在香港见面。

女儿已嫁为人妇,生活清苦。他买了一些金饰、手表、收音机、冰箱等送去,稍微弥补这些年无法照料女儿的遗憾。

黑蝙蝠队员的手套和腰带。

黑蝙蝠队员的手套和腰带。

刘教之说:“空军眷属并不如外界形容得那么悲切。我们毕竟身为军人,对任务没有推诿,只有服从。不幸罹难后,不能第一时间通知家属,先报失踪……特种作战队员的太太,虽然不知道先生任务内容,但她们彼此间联系、协助,也有了对危险的心理准备。”

记者见到了李崇善伯伯的妻子,这个父亲和丈夫都是空军的老人家不太愿意回想那些揪心的日子,只是轻轻地说:“哪能不怕?……我嫁给他时,他还没有参加黑蝙蝠。”

84岁的老伯伯、黑蝙蝠部队电子教官李崇善中校(左)当年照片。

老伯伯、黑蝙蝠部队电子教官李崇善中校(左)当年照片。

每次男人们出发后,空军眷村里的女人们就数着一分一秒等着交通车回来。

看到男人们一个个跳下车,大家就很开心,男人抱着儿子女儿、搂着太太笑着回家去。

然而,“如果发现有人没有下车来,太太又紧张又不好问……”这种滋味又哪是外人可以体会的?

黑蝙蝠队员遗物。

黑蝙蝠队员遗物。

李崇善说,遭遇不幸的家庭,有的会选择搬离眷村,以免触景生情;有的则选择继续留在村里,坚强地扛起生活的重担。

“和我一起打仗的同袍剩不到10人”

李崇善说:“不像传说的那样,我们每次出任务都要写遗嘱,谁天天写那个干什么?也不是像传奇的那样,我们身上到处都挂着黑蝙蝠的标志,好像很酷的样——执行的都是间谍任务,什么标志都不带……1969年,我们执行‘奇龙计划’,去酒泉投下去两个电子侦测器;1973年,完全停止特种任务,归为一般部队了。我后来调到中山科学研究院工作,我是学电的,到哪里都有饭吃。

李崇善曾去大陆执行秘密电子侦察任务50次,到沿海执行任务超过100次

李崇善曾去大陆执行秘密电子侦察任务50次

我们单位特性不同,在天上出生入死的感情不同,每年8月同袍和眷属都有个定期聚会。和我一起打仗的同袍剩不到10人,最老的90多岁了……40年没人想到我们,这里没有保护,眷舍都被推平了。后来说是重视文物,才建了博物馆,许多文物都是我捐的。

带有黑蝙蝠队徽的餐具。

带有黑蝙蝠队徽的餐具。

我们许多眷村家庭,父亲战死了,留下的孩子最大的7、8岁,还有的两三岁,最多的是刚出生不久的小孩子……这些遗孤,军方负责养到24岁。

太太不改嫁的话,可以一直得到丈夫生前的待遇。

不过,有许多太太都带着孩子改嫁了,孩子长大后才知道亲生父亲是谁……今天,这些孩子也已经步入老年了,会赶来打听:‘我爸爸是怎么死的?’我就到这里找资料给他们看。”

作为该部队的高级军官,当年黑蝙蝠的队徽就是李崇善中校召集设计的。

当年黑蝙蝠的队徽就是李崇善中校召集设计的。

“一笑泯恩仇,两岸和平稳定最好!”

李崇善伯伯说:“20年前,我完全退役,没有了军人身份才能回大陆去看。幸运的是我父亲还健在,是弟弟到北京接我回家的。以前作战时,家里人天天通过大陆对台湾的政治广播来喊我投诚……后来我们才知道,原来是1957年我们有一部战机在执行任务中被击落,有几个人阵亡,还有两个人活下来——后来被大陆方面送回到台湾。从此大陆军方掌握了我们部队的个人资料。”

李崇善中校当年的‘战绩基分’条和军装。

李崇善中校当年的”战绩基分“条和军装。

他对记者说:“我回去时,受到了大陆统战部和地方台办非常热情的接待。他们都不提以往的事情,还叫我老大哥……大家相逢一笑泯恩仇。现在两岸和平稳定最好!我们现在经济发展要靠大陆,有人还说人家不好,那不地道……”

编辑 多多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