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罗湖区联城幼儿园的大门,举目望去,中空部分蓝色的地垫,绿色的墙面,幼儿园老师们亲切的笑脸、小朋友奔跑嬉闹的身影——这些在其他大部分幼儿园也稀松平常。但一旦走到每个班的门口,就会看到一些特别的场景。
高矮个头不一的小朋友在一个个房间内,在欢乐中学习着。有在进行刺绣、指偶制作的,有在唱歌敲鼓的,还有在画画做手工的……不同年纪的孩子们“以大带小”,嬉笑声不断。
7月3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幼儿园课程成果推广总结汇报现场会在罗湖区联城幼儿园举办。来自罗湖区的维君幼儿园、华中幼儿园及联城幼儿园的负责人对各自在幼儿园特色课程上的探索进行了汇报。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潘希武、罗湖区教育局局长王水发听取了汇报,并现场观看特色课程探索的具体成效。这也是深圳市对幼儿教育的积极探索成果之一。
深圳市教育幼儿园园长王翔
本次的成果推广项目是深圳市教育幼儿园在市教科院获奖的优秀成果项目,经过罗湖区教育局引荐和三所幼儿园签约。两年来,深圳市教育幼儿园的领导和教师团队通过观摩培训、下园指导等多种方式帮助联城幼儿园迅速改变学习环境,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促进课程发展。联城幼儿园负责人陈燕介绍,联城幼儿园在现有的场域内投资经费70多万,购买教学玩具1万多份,整体规划学习中心混龄走班,将原来每个班级的6-8个区域进行学习中心的革新,建设12大学习中心,从而实现在同一空间满足小中大年龄段不同幼儿的学习需求。
据悉,学习中心混龄走班活动充分体现“以儿童为中心”,倡导把儿童的学习还给儿童、回归儿童学习本质的教育理念,让儿童在真实的情境和环境下“做中学”、“玩中学”,坚持“每个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学习者”。该模式打破了学科、年龄、教室、教师、家园、虚实等界限,创建全园性的多元领域学习中心,供幼儿自主选择、走班学习。
教师透过对话式教学,支持儿童可持续的深度学习与共同思考,教师之间、家园之间跨越空间沟通与合作,使课程成为全员共同成长的学习共同体,并运用互联网技术与数据对幼儿学习进行追踪评价,促进每个儿童获得连续性、完整性的发展,构建课程可操作性的、推广运用的技术平台。
2016年5月,深圳市教育幼儿园选择了比较薄弱的民办幼儿园作为推广试点园。目前,三所试点幼儿园的学习中心混龄走班活动都初具模型,幼儿园的学习环境有很大的改观,孩子的学习材料丰富了很多,区域活动的水平和质量都上了一个台阶。菜单式的自主学习给每个孩子提供了多样的选择,为孩子的学习创设了无限的机会和可能,学习中心活动使教师从传统课堂的“以教定学”改变为“以学定教”, 教师角色从课堂的主导者变为活动的支持者与合作者,学习方式改变了,教师们的思维方式也在转变,新的教育观念和方法才能落地,教师从研究课转为研究孩子,追随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推动师幼关系从上下关系变为平等对话关系,透过对话,支持幼儿持续的共同思考,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增强了教师的价值感和幸福感。
见习编辑 周梦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