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榜样|何新生:让群众乐享“有温度”的社区
读特首席记者 孙锦
2018-07-03 08:11

从“何站长”到“何书记”称呼的改变,从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的“大党建”模式到打造针对不同群体的“定制化”服务……高品质、精细化的党群服务,让社区的凝聚力越来越强,龙华区民治街道北站社区党委书记何新生带领同事们以新思维、新方式让社区党委工作焕发新生,寻找到社会管理与社区服务的最大公约数,也为群众乐享生活打造了一个真正“有温度”的社区。

从“站长”到“书记”

2800平方米、每年各类活动207场次、服务居民5.3万人次,这一组数据最能说明问题,走进位于龙悦居的北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清新雅致的环境让人眼前一亮,不同于“传统”党群服务中心,中心提供面向居民的公共服务同时,更承担“总部”职能:一个集政策宣传、社区服务、党员管理、党员志愿服务、休闲娱乐等于一体的党建工作新平台。

何新生在工作中。

何新生告诉记者,过去,社区群众习惯称他为“站长”,以前,北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在城中村, 只有80多平方米,服务功能不齐全,管理也不规范,群众提出的许多服务需求都难以满足,慢慢地连他自己也淡忘了“书记”这个身份。自从2015年市委开展社区党建标准化建设以来,社区党委的工作迎来了新生,有资源、有能力、有抓手,开展工作的底气也更足了。

“2016年,我们在最好的地段拿出最好的公配用房,高标准建设2800平方米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涵盖党务、政务、医疗服务等功能,成为老百姓工余闲时最受欢迎的一个好去处。”何新生介绍说,当然,有了好的硬件设施,还需要实实在在让群众感受到社区党组织的执行力。原来北站社区“脏乱差”问题比较严重,城中村创业花园内很大一部分是“泥巴路”,随意摆摊、乱堆乱放,常有居民反映被盗。社区党委在最短时间统筹使用市、区民生微实事经费对症下药,“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卫生治安状况也大大提升,老百姓都拍手叫好。 “现在越来越多群众见到我都叫‘何书记’,虽然只是一个称呼的改变,却折射出日益提升的社区党委地位和威信。”何新生如是说。

构筑共建共治共享的“大党建”模式

在深圳社区版图上,北站社区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年轻人”,与深圳北站同步诞生的年轻社区地理区位独特,坐拥特大型综合交通枢纽深圳北站,地铁4号线、5号线、6号线在此交会,日均人流量超过55万人次;30多个政府部门、18家社会组织在此驻地;既有深圳最大的保障房项目龙悦居,也有创业花园这样的大型城中村以及水榭山等高档住宅小区……辖区居住着大批“白领”,高素质人群占比达30.8%,如何整合各方资源,凝聚人心,寻找社会管理与服务的最大公约数?

构筑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的“大党建”模式无疑是最佳答案。2017年8月30日,何新生有了一个新头衔:北站社区党建联盟会长。他带领联盟各组织9名负责人与社区党委共搭班子,统筹20个驻社区单位和27个党组织形成工作合力,把各个单位凝聚起来、各类资源统筹起来,一起“搭台唱戏”。联盟积极发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成立社区议事厅,组建“街坊评议团”,推行罗伯特议事规则,建立居民“市容巡逻队”,做到社区问题大家议、大家评、大家管。社区管理由以前“各家自扫门前雪”变成了如今的“众人拾柴火焰高”!

定制多元化社区服务

这是一个崇尚个性化的时代。如何让“定制化”服务活起来,交出一份让群众满意的“答卷”?这是何新生这些年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在经过多次实地调研后,何新生与同事们一起制定了社区服务“个人定制”方案:针对儿童、老人等特殊群体乘车不方便,在北站建设了“U站”、“S站”和“U彩”爱心家园3个站区服务平台,设置爱心妈妈小屋、儿童乐园等服务专区,让他们在冰冷的寒冬可以有杯热茶暖暖身子,在酷暑的炎夏可以享受到凉凉清风。针对“白领”上班族办证难,建设24小时自助政务服务区,提供全天候优质服务。为满足居民阅读需求,设置24小时自助图书馆,每年借阅量达10万人次。针对“空巢”儿童多,设立“北站小巢”四点半学堂,连续5年举办“空巢”儿童夏令营活动,为近300个家庭解决子女看管难题。

“现在,辖区居民有什么难事、开心事,都愿意找我和我的同事们,社区党委真正成了社区群众的‘贴心人’,我的自豪感和成就感不言而喻。”何新生还告诉记者,党群服务中心还设有NGO办公室,作为辖区社会组织孵化器,志愿者协会楼长协会、老年人舞蹈协会、家庭教育协会、爱悦英语协会等23家组织覆盖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的居民,他们可以单独开展专业活动,也可以集聚在一起为社区工作出谋划策,让群众切实感受到身处一个“有温度”的社区。

编辑 桂桐

(作者:读特首席记者 孙锦)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