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日来临之即,为弘扬革命传统,出版社再版3万册红色教育连环画《八个“红小鬼”》。这是80高龄的老画家谢耀承许多年前的一件作品,故事是“红小鬼”粉碎土豪的诡计,还原了当时武平县的一段革命历史。日前,读特实习记者得到这个信息,赶往深圳翰岭社区采访谢耀承时却发现,这位老画家在中国画坛占有独特地位,他以其独特的选题和画笔记录客家土楼文化,创作了1400多幅土楼画,也因而获得一个被尊崇的称号:“谢土楼”。
第四版《八个“红小鬼”》的封面。
生于土楼,画遍土楼
拜访谢耀承时,先生家门左侧悬着的画板上,挂着一幅四尺长的土楼画,画桌上的画笔仍蘸着湿润的墨;右侧冰箱上的几幅土楼画,惟妙惟肖。“这是去年元旦画的,我的家乡。”在约莫16平方米的小房里,谢耀承说他独居其中,挥毫作画,抒情达意。
1936年,谢耀承出生于福建著名土楼之乡——龙岩市永定区下洋镇。他熟悉土楼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从画速写、山水画、连环画、水彩画到土楼画,谢耀承最终在土楼画登峰造极。如今他走遍家乡的每一座土楼,也画遍了永定土楼。可以说,结缘土楼画34年的谢耀承,画中笔笔流淌着乡土情。“1982年,家乡大批华侨陆续归来,我为了感激他们做出的贡献,便画家乡土楼送给他们。”谢耀承翻着一本泛黄的画作登记簿,回忆着创作土楼画的风雨历程。
谢耀承家乡永定的土楼。
至今,谢耀承创作的土楼画有上千幅,但无一构图重复。其笔底下的土楼,各式各样:青山绿水和白云环绕着土楼,妇女挑着扁担过河,在河边洗衣服;路边的鸡犬相闻,农夫扛着锄头回家,瀑布底下的男女在洗涮;河上划着船的船夫,河边放牛的小孩,桥上挑着簸箕的妇女;梯田里耕作的人儿,远处余烟袅袅的土楼;南飞的大雁,向东划来的小船,向西游的鸭群……土楼、山水、梯田、鸡犬牛和人儿在画面中相映成趣,土楼错落有致地融合在自然生态中,但每一幅土楼画各具特色,构成一幕幕多姿多彩的客家田园生活场景。
山中树木丛生,水车“咚咚”作响,妇女挑水上山,在茅草屋里炊食。这是福建客家人几百年前的生活!山后的土楼和梯田同山中景色浑然一体,这是福建客家人几百年来的文化!谢耀承指着土楼画作《岁月》中的水车,低沉叹道:“这是一种轮回啊。以前的日子转呀转,山清水秀,人人呼吸新鲜空气,过着干净的生活。”他希望更多的人可以回归自然,爱护自然。
谢耀承的土楼画作《岁月》。
寄情土楼,功在桑梓
1996年,退休的谢耀承全身心地投入到土楼画中,达到艺术创作的巅峰。这年8月,谢耀承应马来西亚客家联合总会会长肖光麟的邀请,赴马来西亚举办土楼画个展。不料开展前,福建省闽西发生特大洪灾。展会上,谢耀承用三幅土楼画介绍了家乡的灾情:“乡亲们,闽西遭受了最严重的洪灾,有几个村庄被大水冲走了,画中的土楼也被大水冲了……”
他在台上讲述闽西的灾情时,台下的华侨领袖则开始争着捐助了。谢耀承回忆当时会场的情形,长长地吁了一口气。他说,马来西亚客家联合会总会和分会共筹集到100多万马币,相当于当时的400多万人民币,送至福建各个灾区赈灾。老画家激动地拍着胸脯说:“我真没想到土楼画会感染到大家呀。”
1996年8月,谢耀承在马来西亚的土楼画个展介绍完灾情后,马来西亚国王为其土楼画揭幕。
回到家乡后,谢耀承救济同乡人。2000年夏天,为了救助龙岩一批特殊教育儿童,谢耀承应邀参加了龙岩广场的爱心文化活动。在龙岩广场,几百人围着谢耀承,先生顶着太阳画土楼,并将拍卖所得800元捐献给孩子们。“钱不多,但能帮多少就帮呀。”
听闻永定土楼要申请世界文化遗产,谢耀承心潮澎湃,为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准备。2007年8月,为迎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验收土楼,应永定人民政府办公室邀请,谢耀承在龙岩高北侨福土楼举办个人画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专家要来永定验收土楼,这是家乡的光荣,也是我的光荣啊!”为时四十余天的画展展示了六十余幅土楼画。为了展示永定土楼的风采,谢耀承作为讲解员,每天待在侨福土楼里。“虽然联合国只验收一天,但乡人和游客在展览期间都可以来这里进一步了解土楼文化。”谢耀承表示,当时想要向更多人展示土楼风采。
2007年8月,为欢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验收土楼,谢耀承在高北侨福土楼举办了个人土楼画展。
情系深圳,传承土楼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专家验收完土楼后,为了同儿女团聚,谢耀承2007年来到深圳。初至深圳的前三年,鲜有人知谢耀承。三年内,谢耀承一如既往地创作土楼画。但2010年底谢耀承将党的关系转至深圳后,民安社区关工委发现了他的绘画才能,他也在社区的支持下发挥所长。谢耀承情系深圳,开始用自己的画笔关爱深圳人,救助那些生活艰难的人。
2011年夏天,谢耀承发挥绘画特长,抽时间为社区小孩子免费培训美术。“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孩子一起上课,妻子帮我维持秩序,我一边讲一边画,很新鲜,很高兴。”他是深圳美术家协会会员,也是一名退休的老党员,搬入民安社区后担任民安关工委的顾问。当时,为了支持民安社区青少年的活动,谢耀承捐赠的三幅画共拍卖了6000余元。“关工委组织少年儿童活动需要经费,我出点微薄之力吧。”
2012年,在第八届深圳文博会大芬油画村分会场,谢耀承听闻为了救助深圳的癌症患者,龙岗红十字会组织了原创美术作品拍卖会。他就带着自己的土楼画也参与其中。谢耀承回忆说,当时现场参与拍卖人多,竟以几十元、十几元起拍。他心想,这些小钱远远不够癌症患者的治疗,自己的土楼画也远不止这点价值。“我一定要扭转这个局面。”谢耀承立即拉开宣纸,现场画着家乡的土楼,最终获得全场作品的最高拍卖价1200元,悉数捐予龙岗红十字会。
2012年第八届深圳文博会大芬油画村分会场上,谢耀承为给癌症病患者募捐,现场作画。
2015年,为了救济在深圳打工的永定人,谢耀承应邀参与了深圳市永定商会和龙岩商会的爱心活动,他将拍卖土楼画的26200元捐出去。“在深圳打工的永定人有两万多啊,年轻人在这边生活有困难,希望这点钱可以帮助到他们。”
2015年,在永定商会上,谢耀承的土楼画作拍卖现场。
抽屉里16本土楼画照片,十余张光碟,十余个U盘,十余本绘画登记簿,承载了谢耀承的艺术创作道路。他一边回放着照片,一边讲述着难忘的过去。从回乡青年到当上警察,以及退休后专注于土楼画,谢耀承的心情起起落落。“退休20年,我忙着以土楼画促进海峡两岸交流,客家文化交流,捐赠活动也没有停过。”谈起过往,他清澈的双眼泛起了泪光。
这是谢耀承的另一个春天。“我没有白费,没有虚度年华。能给人类留下一点文化财产,我就心满意足了。我不在乎可以赚到多少钱,只要作品可以流传,不要流失掉就行了。”谢耀承感慨道:“只要身体可以,我还会画。我要向世界展示土楼文化,土楼风采。”
编辑 实习生 林泽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