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产业蓝皮书:粤港澳大湾区智能制造及自动化改进市场潜力大
深圳特区报驻京记者 李萍
2021-03-12 15:19

3月12日,哈工大机器人(合肥)国际创新研究院、中智科学技术评价研究中心与社科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机器人产业蓝皮书: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20~2021)》,并指出,目前,我国机器人产业集聚区呈现差异化发展。其中,粤港澳大湾区中小型制造业企业多,智能制造及自动化改进市场潜力大。

该蓝皮书指出,目前,中国机器人产业集聚区可划分出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西南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七大区域。各大机器人产业集聚区因产业发展基础、地方支持政策、配套产业链、专业人才等条件不同,呈现差异化发展的产业集聚特征,也相应面临着不同的发展问题。

其中,粤港澳大湾区中小型制造业企业多,智能制造及自动化改进市场潜力大,但需求碎片化,亟须机器人企业提升解决方案能力。同时,粤港澳大湾区高端人才优势明显,应立足优势资源,加快产业集聚步伐。

同时,京津冀地区高度重视机器人产业发展,但整体未形成差异化、协同化发展路径;长三角地区凭借其完备的产业链吸引国际巨头布局,对本土厂商造成较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且当地政策偏应用型导向;东北地区拥有数量较多的机器人相关重点高校、实验室及企业,但暂未形成产学研协同创新效应,部分技术研发成果产业转化率低;中部和西北地区机器人产业发展较晚,高端人才及科研机构数量有限,制约产业高速发展;西南地区通过政策扶持等措施培育本土企业、吸引集团公司在本区域设立分公司,但企业体量及聚集产业规模相对较小,机器人产业集聚效应有待形成。

该蓝皮书认为,粤港澳大湾区聚集众多制造企业,为机器人自动化改造提供市场空间,并且依靠当地3C电子、汽车等行业形成了以应用为主线的产业集群,产品及解决方案的实际应用性成为区域特色。

此外,基于国内不同机器人产业集聚区的发展重点及优势,机器人相关企业可依据自身主要业务、长期市场战略,选择相匹配的产业地区布局,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企业合作、扩大市场份额。

另外,该蓝皮书指出,伴随技术提升,服务机器人成本呈下降趋势,社会劳动力成本上升带动机器人换人需求,未来,我国服务机器人(尤其是公共服务机器人)市场有很大潜力。据中国电子学会预测,到2021年,随着室内配送等新兴市场需求发展,国内个人/家用和公共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接近40亿美元。

该蓝皮书建议,针对国内机器人集聚区存在的资源、人才等相关问题,区域可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前提下,加强产业政策梳理及规范,构建符合当地发展路径的引导政策,并依据优势资源,提高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加强产学研发展合力,全面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区域需立足发展及规划,培育龙头企业,以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占领产品优势领域,加强国内外市场竞争实力。区域内注重高端人才、企业、科研机构的培养,加快技术成果创新及产业落地,形成资源集聚效应;区域间注重市场协同、产能协同,加强飞地经济等机制与模式的研究。

编辑 张克 审读 刘春生 审核 张雪松 李林夕

(作者:深圳特区报驻京记者 李萍)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