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个全国土地日来了 ! 中央媒体团来深采访“土改”经验

读特记者 徐强/文 周红声/图
2018-06-24 19:09
摘要

​6月25日是第28个全国土地日。6月24日,由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组成的中央媒体采访团来到深圳,通过实地走访、现场观摩和参加研讨的方式,系统了解深圳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存量土地开发等方面的具体做法和成效。

6月24日,由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组成的中央媒体采访团来到深圳,调研深圳土地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现状。图为中央媒体采访团在华桥城湿地公园,了解深圳在生态保护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6月25日是第28个全国土地日,主题是“珍惜土地资源 建设美丽家园”。自然资源部把深圳确定为土地日活动的主会场,意在宣传推广深圳新一轮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经验和做法,中央媒体对此也给予高度关注。6月24日,由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组成的中央媒体采访团来到深圳,通过实地走访、现场观摩和参加研讨的方式,调研深圳土地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现状,系统了解深圳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存量土地开发等方面的具体做法和成效。

深圳通过节约用地种出“高产田”

30多年的时间,深圳在不到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创造了现代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奇迹,但也比其他城市更早遇到土地资源紧约束的问题。多年高强度的土地开发和利用,让深圳可供建设的新增土地所剩无几,空间资源紧缺成为制约城市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深圳在率先遇到土地资源紧约束的压力下,是如何克服空间瓶颈难题?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和试验田,深圳又是如何通过积极探索,为国家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提供宝贵的经验?

带着这些问题,中央媒体采访团一行现场调研了福田高铁综合交通枢纽、华侨城湿地公园、招商蛇口网谷和大空港等地方,了解了深圳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等方面的做法。



在华桥城湿地公园,中央媒体采访团了解深圳在生态保护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在深圳福田高铁综合交通枢纽,中央媒体采访团了解到深圳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实际情况。据深圳市规划国土委有关负责人介绍,福田高铁综合交通枢纽是国内第一个座落在城市中心区的全地下高速铁路车站,采用土地立体开发模式,体现了深圳注重地上、地面、地下三维空间规划建设的理念,该枢纽是土地节约集约用地的典范。目前,深圳通过不断优化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统筹整合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资源,促进人口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推动城市紧凑发展,不断提高土地综合承载能力;另外,通过加快推动土地立体开发和大力实施土地混合利用,持续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2017年深圳单位建设用地GDP达到22.3亿元/平方公里,位居内地城市首位。

在华桥城湿地公园,深圳市规划国土委有关负责人向采访团介绍了深圳在生态保护方面的经验和做法。2005年,深圳在全国率先划定了基本生态控制线,将全市陆域一半的面积划入基本生态控制线。这一决策对维护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基底、控制城市无序蔓延、提升城市生态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6年“土改”构建起新型土地管理体制机制

在大空港,中央媒体采访团了解了深圳在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方面的具体成效。

在招商蛇口网谷和大空港,中央媒体采访团一行了解了深圳在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方面的具体做法和成效。据了解,2012年,深圳土地利用出现拐点,存量土地供应首次超过新增用地,驶入了以存量土地供应为主的发展路径。

2012年,原国土资源部、广东省人民政府联合批复《深圳市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总体方案》,赋予深圳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先行先试的重大历史使命,深圳新一轮土改就此正式启动。6年时间里,面对传统土地管理制度与存量土地开发的不适应,深圳坚持按照“产权明晰+市场配置+利益共享”的改革核心思路,率先开创了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两大存量土地开发模式,有效破解了存量土地再开发难题,为全国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招商蛇口网谷,中央媒体采访团了解了深圳在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方面的具体成效。

目前,城市更新已经成为保障城市可持续、有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土地整备则推动解决了一大批历史遗留问题,有效盘活城市化征转地后实际掌握在原村集体手上的部分土地,为深度城市化地区解决已建成区内的公共配套落地、城市功能提升问题提供了有益借鉴。

对于六年“土改”的成效,深圳市规划国土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概括起来有六个方面的成效:创新存量土地再开发制度、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深化土地市场化配置、完善明晰土地产权制度、加强耕地和生态空间管控、构建新型土地管理体制机制。

编辑 刘桂瑶

(作者:读特记者 徐强/文 周红声/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