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第三届深圳市十佳群众粤剧粤曲唱家评选暨光明新区第四届粤剧艺术周活动在光明新区文化馆会堂举行决赛和颁奖晚会。第三届深圳市十佳群众粤剧粤曲唱家正式揭晓。
16名粤曲唱家角逐“十佳”
第三届深圳市十佳群众粤剧粤曲唱家评选暨光明新区第四届粤剧艺术周活动由深圳市群众文化学会、光明新区文体教育局主办,光明新区公共文化艺术发展中心承办。
活动自4月1日启动以来,先后举行了初赛、复赛,以及粤曲进校园活动、粤曲进社区展演等活动。6月20日下午,从复赛中评出的16名优秀唱家,正式展开决赛的“十佳最终角逐”。
粤曲对唱、独唱争锋,子喉、平喉斗艳,16名粤曲唱家展示了扎实的唱功。经过评选,林艳清、文丽梅、黄桂英、苏金兰、冯群英、罗惠莲、肖春生、郑蔚松、林文英、蔡根来10位唱家成为今年的新晋“十佳群众粤剧粤曲唱家”。
市文物管理办公室、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主任欧阳进雄、市文体旅游局艺术处科长陈洪林、光明新区文体教育局副局长包小红、市群众文化学会会长杨素贤、光明新区公共文化艺术发展中心主任陈瑛现场颁发了“十佳群众粤剧粤曲唱家”、“特别优秀演唱奖”、“优秀演唱奖”、“优秀组织奖”、“组织奖”。
名家名曲现身颁奖晚会
本届的 “十佳”群众粤曲唱家,将成为深圳市群星粤剧粤曲艺术团的新成员,和历届“十佳优秀群众粤曲唱家”一起,开展粤剧粤曲普及、推广、交流、示范活动,还将组成“深圳战队”,分别赴广州参加粤剧专场展演和赴珠海参加第三届深珠港澳粤剧粤曲交流展演。
在晚上的颁奖晚会现场,本届新产生的“十佳唱家”、优秀唱家代表及往届粤曲十佳唱家代表纷纷亮声,同时,还有诸多名家携名曲献唱。
《粤剧大辞典》编委、著名粤剧编剧家萧柱荣和中国舞蹈戏剧学院副教授、中国戏曲表演学会理事、广东粤剧促进会理事杨春花带来一曲《竹伯返唐山》;被称为“正宗子喉骨子腔”的省、港、澳、国内外著名粤曲唱家、导师黎佩仪弹着扬琴,和拉着二胡的粤剧粤曲音乐名家、广东省八和会馆普福堂副会长、原广东粤剧学校教师陈仲琰,一起带来一首《露滴牡丹开》;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深圳市粤剧团原主要演员冯刚毅则与国家二级演员、深圳市粤剧团主要演员黎宛红带来一曲经典的《鸳鸯泪洒莫愁湖》之“游园”……或清丽脱俗,或醇厚明亮的唱腔,让众多票友过足了戏瘾。
“粤剧年轻化要让年轻人接触高水准粤剧”
入选新一批“深圳市十佳群众粤剧粤曲唱家”的林艳清,是本届活动最年轻的选手。第一次走上十佳评选舞台的她,这次选了红线女的《一代天骄》作为参赛曲目。为了唱好粤曲,她还特意去查典故资料,感受曲中人物,卡准唱腔,细抠粤曲。
在她看来,戏剧要坐下来安静地听,一首曲目要十来分钟,而年轻人追求的东西节奏比较快,没有耐性去听完。“其实,粤剧的舞台灯光、演员化妆和服装都很美,传递的都是正能量,可以陶冶情操。要想吸引年轻观众,关键是要先让年轻人能有机会先接触到粤剧艺术,才能有机会深入了解粤剧。可以组织年轻人去戏院看免费的高水准的演出,但一定是高水准的、纯正的粤剧粤曲,这样才能让年轻人感受到粤剧真正的美,从而进一步深入了解粤剧。”
如何推进粤剧艺术年轻化?光明新区文体教育局副局长包小红说,粤剧在光明新区有非常深厚的群众基础,很多粤曲爱好者平时会进社区、进学校、进村子去唱粤曲。通过这次活动,他们得以到市级平台和市级专家去交流、学习,不仅提高了专业水准,也受到鼓励以更高的热情投入粤剧粤曲传承中去。同时,光明新区通过扶持民间戏剧团体开展活动,也进一步在青少年中营造粤语环境,也为粤语文化、岭南文化的传承发展做了语言铺垫。
深圳市群众文化学会会长杨素贤说,粤剧艺术的传承、发展,需要更多人关注,需要政府更多的扶持。发展粤剧艺术,培养观众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尤其是年轻的观众。一方面,我们通过粤剧粤曲进校园活动,将名家讲座和演出展示相结合,以更鲜活地方式做好粤剧粤曲普及推广工作;同时,也可以充分结合新媒体等新的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搭建年轻人接触粤剧的平台,让更多年轻人了解粤剧、喜爱粤剧,继而参与推广、普及粤剧。
编辑 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