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红利开启全球电影产业白银时代

读特记者 李萍 文/图
2018-06-15 17:24
摘要

在全球新兴电影市场特别是中国等亚洲电影市场的带动下,全球电影市场近年来保持着稳定增长的基本态势。

6月15日,在首届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期间,北京电影学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发布的《电影蓝皮书:全球电影产业发展报告(2018)》指出,受益于数字技术的红利,全球电影产业实现较高速的增长,进入到白银时代。

全球电影产业发展进入白银时代中后期

在全球新兴电影市场特别是中国等亚洲电影市场的带动下,全球电影市场近年来保持着稳定增长的基本态势。根据电影蓝皮书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电影票房达406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相比2016年增长约5%。近十年来全球电影票房保持着增长态势,2008~2017年全球电影票房复合增长率为4.3%。作为全球第一电影市场的北美地区发展基本停滞,2017年票房达111亿美元,尽管这是北美历史上第三次票房突破110亿美元,但与2016年的114亿美元相比仍然下跌了2%,甚至还略低于2015年的票房数据;而第二大市场——中国则以30%左右的平均增长速度领跑全球市场,2017年票房为559.11亿元人民币(约86亿美元,删除电商服务费后,约为79美元),和2016年相比,票房增长13.45%。

蓝皮书指出,在数字制作、发行和放映技术的支撑下,全球影院业实现了转型升级,凭借优秀的电影内容和先进的呈现技术,重新吸引电影观众走进影院观影。如日本从1996年的1.20亿人次一路攀升至2016年的1.80亿人次,而中国则从2008年的1.10亿人次一路攀升至2017年的16.21亿人次。从全球主要国家观影次数这一指标来看,全球电影产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均受益于数字技术的红利实现了较高速的增长,由此进入到白银时代。

网络和VR等新兴技术对影院带来冲击和挑战

以计算机图像制作的数字电影往往以其全新构造的科幻、奇幻世界而具有很强的魅力,在全球席卷了超高票房。统计显示,在2017年全球票房收入百强电影中有33部3D电影,合计票房占总体的53.81%;有21部IMAX电影,合计票房占总体的47.94%;有6部以虚拟角色为主角制作的真人实拍影片,合计票房占总体的14.16%;动画电影和CGI电影合计22部,合计票房占总体的29.77%。从截止到2017年底的历年全球票房收入百强电影榜单来看,它们的表现更为出色。如3D电影50部,合计票房占总体的52.91%;IMAX电影56部,合计票房占总体的59.09%。

数字技术在改变电影的制作方式的同时,也在改变着电影的放映方式。除了3D银幕之外,超大格式(PLF)银幕数量在全球有所增多,并且PLF银幕数量在各个地区都有所增多。在2017年,全球PLF银幕数量较2016年上升了35.7%。这个总数包括了放映商自主开发品牌和全球技术品牌,比如IMAX。

蓝皮书还认为,伴随着近年来互联网的迅速普及,电影的网络传播逐渐演变成观众接受的重要方式。建立在某种物理空间和时间基础上的电影消费模式正在逐渐被瓦解,取而代之的是“数字化”和“在线化”的电影消费。

蓝皮书指出,相对于影院收入的稳定发展,以数字视频为代表的电影家庭娱乐业务却在大幅增长。根据普华永道的统计数据,2015年包括电视点播、网络点播、DVD等在内的全球电影家庭娱乐产业规模为2861.7亿美元,其中,美国规模约为172.2亿美元,2017年预估规模为183.3亿美元,预计2019年将达到215.1亿美元。根据美国数字娱乐集团(DEG)的统计,2017年美国家庭娱乐支出总额约为204.94亿美元,相比2016年增长5.26%;其中,数字视频收入136.61亿美元,增长率为19.53%,美国家庭娱乐支出总额的增长主要依赖于数字视频收入。

伴随观众观影习惯变化的,是网络点播平台的崛起。根据爱迪生研究对美国用户使用视频点播订阅的调查,2016年使用奈飞的用户占43%,2017年扩大到50%;2016年使用亚马逊精华的用户占22%,2017年扩大到29%;2016年使用葫芦网的用户占9%,2017年扩大到14%。

随着网络媒体技术的持续变革,包括影院行业和家庭娱乐行业在内的电影娱乐产业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数字视频不仅是在家庭娱乐行业内对物理视频销售和租赁业务实现了替代,而且对影院票房也会带来冲击,2016年美国电影数字视频收入已经赶上票房收入,2017年更是大幅超过了影院票房收入。

按照普华永道对2016~2021年全球媒体和娱乐产业的预测,网络视频和影院票房规模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11.6%和4.4%,可以预见全球电影娱乐产业将紧随美国,发生影院观影和网络观影的逆转。网络点播的快速发展,或将在未来十年内终结全球电影产业的白银时代,数字电影和网络观影成为大众主流观影方式,影院业则沿袭3D、PLF乃至VR等注重体验的发展方向继续转型升级。

编辑 林捷兴

(作者:读特记者 李萍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