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编论见|一块被岁月垒砌的采写高地 ——《记者节,想起黑瞎子岛的老朋友》如何嫁接亮点
2021-03-05 14:57
收录于专题:新传播

耿伟

记者用时间扩展着采写人脉。回访报道因为时光的缘故,著记者占有不可动摇的优势,因为那是一块被岁月垒砌的采写高地。这篇稿件通过讲述亲历故事《记者节,想起了黑晴子岛的老朋友》,破译者记者回访报道的关键环节,包括这种报道如何选择采写契机,如何选择融媒体刊发,如何嫁接亮点。

【关键词】回访报道 亮点 嫁接 深圳特区报 读特

算起来,一线记者平均每天采访1人,30年至少采访上万人。有的人见一面就消失了,像是存储删除了;有的人则深深记着,因为留下了一段难忘的故事。记者年轻时釆访过的新闻人物,虽然不会人人再遇,但总会有某个因素勾起你的思念。

这意味着记者用时间扩展着采写人脉。譬如回访,因为时光的缘故,老记者占有不可动摇的优势,因为那是一块被岁月垒砌的采写高地。2017年11月8日,深圳特区报微博、读特客户端发布:今天最后一条将留给一位老记者。那说的就是我,传说中的老耿。《记者节,想起了黑瞎子岛的老朋友》讲述了我的一个亲历故事,时间跨度22年。

的确,岁月无情的斧头,哪怕将人砍得如同雕塑般高冷,哪怕记者和被访者都发生了变化,但是怀旧却是心灵的契合点。

特别是那些刻骨铭心的记忆,在某个时刻,或因某个契机,催促你回望那段如歌岁月。我用黑瞎子岛的故事,破译老记者回访报道的关键环节,目的是揭示那些动人的亮点情节是如何嫁接的。

一、回访故事像一瓶陈年老酒

在社会观念上,5年是一代人。新闻事件也往往要有较长时间,才能刻上岁月痕迹。回访报道虽难准确判断时限,但这很像陈年老酒,沉淀时间越长就越醇香。

来自黑瞎子岛的故事,要追溯到1995年春天。那时我在《黑龙江农村报》任副总编辑,清早刚上班就听到一声喊:"青天啊!”我以为又有耕地被占了告状的,却意外地看到一位老僧人跪在地上。

原来他出家前有个儿子,叫张桂山。大学毕业后突然瘫痪,诊断是肾肿瘤,压迫神经。虽凑钱住进哈医大一院,却囊中羞涩,不能手术。

故事就从这儿开始了。时光过去22年,再来回忆和报道,该有多少人世间的变化啊,也该有多少情节和片段让人感慨啊!当时的背景很复杂,黑龙江乃农业大省,《黑龙江农村报》是省委农村工作机关报,每月省委新闻通气会,只有三家媒体参加:《黑龙江日报》《黑龙江农村报》和黑龙江省广电。由于农村矛盾激化,上访农民甚多,农村报隔壁是《黑龙江日报》老社长贾士祥的办公室,也因吵闹声太大,被迫装上隔音板。农民因病无钱住院的事乃寻常小菜,报社不敢管,怕有更多的农民赶来求助。

几经讨论,大家认为,像张桂山这种学医的大学生,如果救助成功,可以去偏远农村行医送药,不仅对以后的农村医疗工作有借鉴意义,也体现了社会的关爱。

这件事到这里,也许启动俗套的新闻策划,就顺理成章结束了。可回访报道的特质,一是故事起伏跌宕,述说跨越年代的复杂生活背景;二是故事诸多亮点,特别是张桂山来深圳找我,就像把一坛子老酒从地底下挖出来,新闻内核散发着醉人的味道。

这个故事的线路一波三折:

——当我和摄影记者王晓东亲眼看到病床上的张桂山后,我找到研究生同学杨敬源,他是医院副院长,请院长周胜利讲解治疗方案,得知只要摘掉肾上那个肿瘤,人就可以站起来,然而钱呢?

——钱筹集够了,手术很成功,医院只收了成本费3800元,看似一片云彩散了,可张桂山却抑郁了,他眼神茫然,害怕等着他的命运不堪,想自杀。

——当他姑父劝说其赴黑瞎子岛边上的红旗村,试试当乡村医生,可是他却苦于没有行医执照。

——当张桂山落脚小村,成了中国每天最早看见太阳的乡村医生,我却在香港回归那年,心血来潮调入深圳,与张桂山逐渐失联了。

——2015年春天,张桂山被选为全国乡村好医生,到郑州开会,想我,就直接来深圳找我,我却一下子认不出。张桂山?眼前是一位微胖的中年人,与记忆中清瘦的小青年相差甚远啊!分别20年了,岁月改变了那张风华正茂的容颜?

回答这些疑问,就构成了故事的完整主脉;主脉的起伏波动,让故事悬念迭出;悬念带来的未知诱惑,让故事愈发刺激受众。这种刺激,不可缺少的是新闻亮点的开枝散叶,才会让故事散发出强烈的吸引力。

二、回访新闻嫁接亮点的三个原则

在新闻主脉确定后,这个跨度22年的真实故事,如何嫁接新闻亮点?

新闻亮点,是指在事实叙述中能够调动受众兴奋点,萌发强烈知情欲望的情节、片段和语言等。这种亮点如同小品的笑点,譬如赵本山每隔5秒就能让观众萌生笑意或笑声,甚至在一个短时段里每秒让人笑一次。一篇报道如果能让人感觉不平淡,就需要嫁接一个个亮点。

《记者节,想起了黑瞎子岛的老朋友》一稿,看似俗套的叙述中,不经意地抖落一个个亮点情节,让人心里一动、一紧,萌生同情、感慨。这说明,行文一气呵成,行云流水,给人清爽感受;报道起伏跌宕,曲径通幽,则会令人拍案叫绝。因此是否嫁接亮点情节,直接影响稿件质量。

嫁接亮点情节,像插花艺术,巧妙借用花草颜色、叶片形状、内涵寓意元素,去激活造型魅力。记者运用趣味、悬念、夸张、对比等手法,描绘某一新闻片段、场景,就是将亮点情节与新闻整体巧妙地嫁接起来,让一篇稿件散发出诱人活力。

这种嫁接不是无中生有,不是充当陪衬,而是成为最强烈的感官刺激,留下最深刻的报道记忆。

来自黑瞎子岛的稿件,在嫁接新闻亮点上遵循三个原则:

(一)嫁接亮点的切点准确新奇

因为这是激活新闻能量的发力点。譬如稿件开始:一位僧人跪在地上,是为他出家前的儿子求救。这就很奇怪,也很引人关注。在记者去确认病人的真实性时,"病房里,有个恐怖的镜头:清瘦的张桂山躺在床上,突然他将烟头按到腿上,冒出焦糊的味道,竟然丝毫不感觉疼。他脸上挂着异样的苦笑,这永远印记在我的脑海里。”这一片段真实地再现了新闻现场,也作为亮点情节切入新闻主体的叙述,让人在感到残忍时揪心难忍。

(二)嫁接亮点的线路出乎意料

亮点情节虽然简短,却要一波三折,峰回路转。如此这般来嫁接亮点情节,才会让故事起伏跌宕,在揭示主题的同时趣味横生。譬如“打车去医院,留下一个感人的片段:的士司机听说是记者要救人,死活不收车费,令我俩感动。后来有个搞笑的《东北人都是活雷锋》歌曲火爆,我就拿这个例子佐证。不知现在能否找到那位雷锋司机?”此时拐了个弯,忽悠一下,却有情趣了。

(三)嫁接亮点的情节意境深远

即植入的新闻片段生动,价值超出平均水准。这是说,亮点情节不是新闻报道的陪衬,而是通过激活趣味,成为新闻中的燃点。如此才能提升新闻的意境。譬如“多亏名记者王兰英找省卫生局,我打电话给省报驻佳木斯记者站站长周延河,求他找当地卫生局,才给张桂山发了行医执照。”“原想这件事就过去了。可秋天,张桂山托人送来两条大马哈鱼,我犹豫,怕违纪,可心里暗自为他在小村落脚高兴,就请烹调高手、名编辑江红云做一桌菜,大家欢声笑语吃一顿。”这里彰显了记者和新闻人物的深厚感情。

应该说,张桂山很重情义。在那个偏僻的小村里,人们都知道是报社救了他的命。他刚和老婆王文香相识,就念叨这件事,如今他大女儿开药店,二女儿学美容,大儿子张晓东当牙医,孩子们从小就知道“是记者的热心肠让老爸活下来”O这种情感贯穿着故事始终,为嫁接新闻亮点奠定厚重基石。

三、回访稿件嫁接亮点的四种招数

嫁接亮点情节的花样有许多。从嫁接的角度来说,有直嵌式和侧嵌式;从嫁接的幅度来说,又有浅嵌式和深嵌式;从嫁接的时限来说,又有短嵌式和长嵌式,等等。黑瞎子岛一稿从嫁接的感官画面来说,有四点,

()白描式浅嵌亮点情节

这是从中国画的技法引申而来的一种写作招数。指纯用线条勾勒新闻,不加感情色彩地渲染和烘托,从而在新闻报道中嫁接亮点情节的手法。这也类似果木浅位置镶嵌插条的技术,只要搭上接口,就可以成活。其特点是明快简练,描绘骨架,El龙点睛。

这种写法看似直白,容易操作,却隐溢趣味。譬如"回到报社,我与总编辑李永纪商量,决定向社会征集捐款。我写了报道,很快,绥化市长洪英华第一个捐100元,张桂山家乡长发镇党员、学生捐680元,村上捐500元,哈尔滨王鸿庆等18人捐4000元,也有来医院送钱的。记者曹莹欣喜地写了报道《张桂山有救了!》”。

(二)工笔式深嵌亮点情节

这是从中国画技法引申的一种注重细腻描绘局部的写作手法,以在新闻报道中嫁接亮点情节。这也类似在树木的较深位置镶嵌插条,并进行仔细处理的技术。这种手法的特点是,局部亮点情节细腻处理,增加阅读吸引力,使其更有人气。同时由于深嵌式嫁接亮点情节,不可避免地要进行细腻描写,会带来文字量的增加。因此是否运用这一手法,要根据新闻报道的事实素材和版面需求去选择。千奇百怪的,但给人的感觉却是轻松、洒脱的。譬如"我俩谈着各自的情况,一唠嗑就是大半夜。如今他真的成了小村名医,特别是治疗股骨头坏死,已经治得周边少有患者了,大都是远道慕名而来的。也许因为当年别人救过他,他如今也尽量帮别人。如果病人没有钱,就欠着,或不要了。”以此说明他医德医风的高尚,治疗水平的高超,无愧于全国乡村好医生的称号。

(三)漫画式侧嵌亮点情节

即像树木枝条侧着嫁接到另一树干上,欲制作出一种特定的美感角度那样,在一篇新闻报道中以漫画般夸张的、悬念的手法,嫁接亮点情节。这种手法的特点,是借用道白、描绘等侧面素材加重情节的分量,譬如"老记者郭法鲁、樊鹏、黄昌海对这个真实故事很感兴趣,和我一起陪着张桂山逛公园、看画展、喝小酒,感慨良多:人生苦短,20年怎么就刷地过去了?其实,我和张桂山这样的故事,每个记者都会有,算是留下一份特殊的慰藉吧?”

(四)速写式直嵌亮点情节

即在采写过程中,借用类似绘画速写的方法,以简单的线条将新闻事件的某一现场特征记录下来,用以嫁接亮点情节。这就像将“仙人球”竖着直插嫁接到"仙人山”上,露出球头,几经成长,在开花时格外艳丽。这种直嵌式的嫁接其特点是简洁展示新闻主体,快速记述现场新闻,嫁接情节明快简练。稿件中叙说:"张桂山临行前,我带他去古玩城,著名书画家陶生源手书一幅'悬壶济世',这一墨宝如今已经挂在遥远的小村卫生所里啦。我们分手后经常联系,尤其是和他儿子常常微信,心里暖暖。如今我退休了,得找个时间赴黑瞎子岛他家看看。”

四、回访报道成功推出的两个基点

来自黑瞎子岛的故事,为何得以延续?是因为张桂山在深圳的突然出现,否则就没有采写理由。这也是所有回访报道的共性。譬如2017年《生活报》摄影记者王丰在与病魔抗争的艰难时刻,想起他17年前曾经抓拍过的一位小姑娘,不知这位新闻人物的命运如何?这竟然神奇地在网络上有了回音,该报立刻将俩人见面的图片、当年的摄影作品等刊发出来,详细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在黑龙江省轰动一时。

那么如何讲好来自黑瞎子岛的这个故事?我动了一番脑筋。

)这篇回访报道突出了对照元素

稿件看似是导语、背景、主体、结尾、标题、图片等组装,

实则每个环节都有技巧。譬如导语如何破题?"清晨,睁开眼睛,啊,第十八个记者节来了。对于我这个老记者来说,真是极其特殊。因为恰好在这个节日我退休了。此时一位老朋友浮现在脑海,那是20多年前相识的年轻人,他叫张桂山,在那黑瞎子岛边上的小村当医生。”该稿不仅在每个关口嫁接好亮点,还请报社校对专家钟响东核对时间、数字、文字等准确无误,尤其是文字尽量删改缩短。回访稿件是岁月的垒砌,就像2018年央视春晚王菲和那英演唱的《岁月》,人们不由自主地要想到20年前她俩演唱的《相约98》,与之进行年龄、容颜、婚变等对比。这种潜意识的知情欲望,正是记者应该回答的。黑瞎子岛的故事,人们也同样想了解张桂山的变化、记者的变化,最好有照片才有说服力。于是我请当年一同采访的记者王晓东找到版样、图片,与张桂山在深圳留影比照,一幅幅青春洋溢和老年沧桑的容貌,映入眼帘,我真是从心底涌出一阵阵感慨:人生如梦,世事弄人啊。

(二)这篇回访报道选准了发表时机

因为回访报道不是随意推出的,它类属尘封新闻,是已经发生过的能够引起受众萌生知情欲望的信息新闻。不仅记述要找到"新信息”,还要有个恰当的节点上摊出街。既吸引人眼球,又不会仓促突兀。2017年记者节前,我面临退休,这应该是推出黑瞎子岛故事的最佳契机。于是在深圳特区报新媒体运营部副主任、读特客户端编辑部总监夏岩青的倾力策划下,以文字+音频形式在读特APP、深圳特区报微博上传播。这期间,我这位老记者尝到了网络报道的厉害。记得我改了无数遍,夏岩青也请人录制了无数遍。直到记者节的前一天晚上,她在苏州二更学院培训视频制作,还微信与我商谈如何改写,如何重录,真不愧是一位追求精致完美的上海女人!她素来激情四射,我在总编室值班,总是看到她白天来听通知,深夜演示短视频,不知她何时休息?真能熬!

透露一个秘密,为稿子配音的晓凡,是夏岩青的老公,我很感激,但一直没见到他本人。这是另一个后续故事了。

同时,我将稿件传给《生活报》记者王彦涵,请他转给《黑龙江农村报》,希望在记者节时与深圳媒体同一天刊发。没想到这惊动了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的领导们,副总编辑路敦英亲自过问,农村报赵总编辑马上落实,第二天就见报了。

《记者节,想起黑瞎子岛的老朋友》一文,是我职业记者生涯的告别篇。让我在南北主流媒体留下印痕,让我在网络新媒体绽放光彩,让我经历的励志故事传向四方,虽然忙碌了许久,值了!

(作者耿伟系深圳特区报发展研究部新闻阅评员)

实习编辑 苏心怡 审读 李诚  审核 赵偲容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