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是人们共同的憧憬。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在6月7日深圳召开的全市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市委书记王伟中强调要“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健康中国‘深圳样板’”,引起广大市民热烈反响。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好地保障人民健康是题中应有之义。迈入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就包括对健康生活和健康体魄的需要。顺应人民新期待,党中央、国务院在2016年8月召开了新世纪以来第一次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2017年3月,广东省首次召开全省卫生与健康大会。深圳矢志于率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归根结底是为了提升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因此理当不折不扣落实全国和全省大会精神,推动市民健康水平迈向新的高度。
推动市民健康水平再提升,深圳有底气。2017年10月的一项统计表明,深圳此前5年的卫生与健康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持续优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增强,医疗改革成效明显,罗湖医疗集团改革、公立医院管办分开改革等多方面探索经验被国务院医改办推广。这一切,换来了市民健康水平稳步提升——深圳居民人均期望寿命等多项卫生健康指标明显优于国内平均水平。
但是,市民健康水平的提升没有“天花板”,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没有止境,为此,我们仍需“健步奔跑”。当下,健康中国“深圳样板”就是我们需要抵达的一个“小目标”。全市卫生与健康大会,明确了深圳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前进方向和迫切任务,既令人振奋又催人奋进。
健康中国“深圳样板”,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市卫生与健康大会明确要求,以“走在最前列、勇当尖兵”的姿态推进健康深圳建设,着力构建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人民需求相适应、健康深圳建设目标相适应的现代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众所周知,深圳经济发展水平居于全国前列,市民生活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较高,对健康生活方式、健康水平的重视程度较高。让深圳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跟上经济步伐和人民需求,还有不小的努力空间。
静心打量,深圳的卫生健康事业还存在一些短板和问题。比如,“大医院人满为患,社康中心门可罗雀”的问题虽已改善,但“去大医院看小病”仍较普遍,健全分级诊疗制度任重道远。对我市卫生健康工作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全市卫生与健康大会来了一次“透视扫描”,并提出一系列“硬任务”。
这些“硬任务”,既涉及体制机制改革,比如,聚焦医联体建设、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等关键环节攻坚突破;也涉及发展进步的关节点,比如,加快高水平医院、重点学科和医学院建设,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做强做大健康产业,强化大型医疗设备核心技术攻关;还涉及大视野下的卫生健康难题,比如,坚决完成治水提质硬任务,营造绿色安全健康环境,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对准这些“顽症痼疾”,锲而不舍“炼药求解”,才能显著提升深圳卫生健康事业水平。
消除“痛点”,方得健康。对标健康中国“深圳样板”,大力发展卫生健康事业,保障市民更加健康和幸福,深圳要把底气变成行动,“健步奔跑”起来!
见习编辑 黄小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