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道战略配售基金尝鲜“独角兽”

读特记者 王欣
2018-06-07 20:27
摘要

战略配售投资需承诺获得配售股票的持有期限不少于12个月,这意味着战略配售基金拿到的新股至少需要锁定一年以上,待锁定期满,基金经理会综合配售条款和市场情况择机卖出

证监会6月6日深夜再次“半夜鸡叫”,发布《存托凭证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以及相关配套文件。作为一项配套机制,首批6只“战略配售基金”于当天下午提前出炉,并迅速在投资理财市场掀起巨大波澜。

作为公募基金领域的一项重大创新,“战略配售基金”究竟值不值得买?这种基金真的能让普通投资者享受机构打新股的待遇吗?还是像网上一些分析说的,基民做了巨型独角兽的“接盘侠”,帮他们锁仓?

针对理财市场上出现的巨大分歧,记者密集采访了多位负责操作“战略配售基金”的基金经理、策略分析师、第三方分析人士,帮助投资者正确预估这种创新型基金的投资收益情况。

配售基金享三大优势

“战略配售”是“向战略投资者定向配售”的简称。我国《证券发行承销与管理办法》(2018年征求意见稿)第十四条规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数量在4亿股以上的,或者在境内发行存托凭证的,可以向战略投资者配售股票。战略配售的对象,往往有着较高的门槛限制,主要是资质优异且长期战略合作的投资者,如资金体量比较大的国有企业、保险机构、国家级投资基金等。

因此,能够跻身战略配售投资者的配售基金,毋庸置疑,也拥有投资价格、规模等方面的三大优势:

首先,根据相关规定,发行人应当与战略投资者事先签署配售协议。战略投资者不参与网下询价,且安排战略配售股票的比例单独计算,扣除该部分后才确定网下、网上发行比例。这意味着战略配售基金在参与创新企业战略投资时可优先参与,从打新角度而言拥有100%中签率。

据WIND统计数据,自2017年以来,普通个人投资者申购新股的网上中签率约为万分之三。相比之下,战略配售投资者的优势能有多大?以刚刚发行的工业富联(富士康)为例,20家战略投资者战略配售数量约占发行总量的30%,平均每家获配数量占1.5%,而网上投资者户均获配比例为0.015%。这表明,战略配售获数量是网下投资者户均获配比例的100倍。

招商战略配售基金的基金经理姚飞军告诉记者,随着配售基金的出炉,每只基金有望获得新股3%以上的发行份额,在获配规模上的优势不言而喻。

其次,在投资价格上,市场目前普遍预期,战略配售基金参与CDR项目投资时可能会有一定的折价。

从此前工业富联的战略配售情况来看,20家战略配售投资者的价格同网下询价发行价格一致,并不存在折价的情况。但也有基金经理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最终的CDR战略配售方式并未正式出台,也没有先例,所以此问题存在变数。一位基金经理透露,从他目前了解到的情况看,的确存在公司与机构之间博弈的可能,折价率可能在7折到9折之间。

第三,在管理费用上,与全市场所有类型基金相比,配售基金的费率甚至低于货币基金,封闭期内管理费0.1%/年,托管费0.03%/年,且每年计提的管理费和托管费合计不超过4000万元。同时,个人投资者的认购费率和申购费率均为0.6%。认购费、管理费、托管费等综合费用不到普通基金的十分之一。

配售品种需锁定一年

为什么战略配售投资者能够享有如此之大的投资优势?

基民应该了解到,战略配售基金在投资上也有一些限制性条款。

最重要的一条,是战略配售投资需承诺获得配售股票的持有期限不少于12个月。这意味着战略配售基金拿到的新股至少需要锁定一年以上,待锁定期满,基金经理会综合配售条款和市场情况择机卖出。

其次,此次获批的6只配售基金均为3年封闭运作的LOF基金,这又意味着什么呢?

记者从基金相关条款中了解到,基金成立后的前三年为封闭运作期,封闭运作期内不开放赎回,每6个月开放一次申购。若规模达到500亿,则不能进行申购。

成立满6个月后,场内份额可在深交所上市交易,投资者场内份额可以进行场内交易,同时场外基金份额也可通过办理跨系统转托管业务转至场内后上市交易。成立满3年后转为LOF,则场内可以申赎和交易,场外也可以申赎。

如此令人眼花缭乱的操作条款,简而言之,基民在最开始购买的相当于3年后可赎回,半年后购买的相当于2.5年后可赎回;或者直接在二级市场交易卖出,在二级市场卖出的没有持有期限限制。

南方战略配售基金拟任基金经理蒋秋洁解释说, LOF产品的设计,可以让基民在上市半年后通过二级市场交易基金份额,这实际上给投资者提供了一定流动性的保障。

合理预期投资收益

结合上述各项优劣因素,战略配售基金究竟值不值得买?投资收益又可能有多高?

招商战略配售基金的基金经理姚飞军在回答记者这个问题时直言不讳道:“配售基金不是接盘基金,也不是暴利基金,投资者更可以把它看作一项普惠金融品种,一个一级市场基金。”

目前列入战略配售基金投资范围的主要是新经济创新型企业,主要行业包括: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软件和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商、生物医药。这些领域的龙头企业,其盈利性与成长性都令人期待。

例如腾讯这样已经处于“成熟的成长期”的企业,2011年-2017年的收入增长,最低的年份仍有31%,最高的甚至达到56%。其成长性令人咋舌。

而像小米、滴滴这样的企业,目前甚至还没有达到盈利阶段,但凭其经营模式上的优越性,未来的成长空间仍然充满想像。

那么,一年的锁定期对投资收益的影响又有多大?

根据招商基金对2016年、2017年发行的新股进行统计,估值在200亿以上、上市一年之后的新股,平均涨幅约为40%。

但如果考虑到配售基金不能从二级市场买入股票,只能参与一级市场战略配售,所以它并不能满仓运作,基民的收益预期还需相应降低。

天相投顾基金评价中心负责人贾志总结说,过去战略配售一直都存在,但是普通投资人没有机会参与。战略配售基金的出现,可以让普通投资人通过公募基金参与战略配售,比网上打新还要再早一步,这是它最大的意义。

【读特新闻】+

独角兽在港股接连破发

在A股投资者对独角兽回归充满期待的同时,独角兽企业在港股市场却频频破发,这对A股投资者的心理带来了明显阴影。

一方面,A股风景独好。号称首只“独角兽”的药明康德IPO后连续16个一字涨停,以每签近11万的获利刷新A股年内最赚钱新股纪录;同时,另两家独角兽企业富士康(工业富联)和宁德时代也已完成了A股上市申购,按照它们发行市盈率和同行业的对比,市场预期,市值翻番甚至翻几番都不是梦。

但另一方面,港股一批新经济“独角兽”上市不久即纷纷破发,不少甚至市值腰斩。号称“科技保险第一股”的众安在线(6060.HK)去年9月IPO后市值最高达到1400亿港币,但目前仅剩770亿港币,缩水近一半;背靠腾讯的在线阅读平台阅文集团(0772.HK)去年11月登陆港股,市值最高接近千亿港币,但目前仅剩660亿,蒸发近四成;国内最大的互联网汽车交易平台易鑫(2858.HK)和阅文几乎同时上市,股价在上市首日冲高后便一路下探,最新收盘价3.9港币较7.7港币的发行价跌去了一半;电竞概念股雷蛇(1337.HK)去年11月上市当日市值一度突破500亿港币,但随后便被打回原形,目前股价较发行价跌去了42%,较最高价跌去了60%;今年5月港股IPO的中国互联网医疗第一股平安好医生(1833.HK)除了发行当日勉强打平,之后便一路破发,最新收盘价46港币较上市当日盘中最高价58.7港币已跌去了23%,市值蒸发了140亿港币。

为什么两地走势会有如此之大的差别?A股是否会步港股的后尘。

对此,国泰基金分析师认为,港股“独角兽”接连破发的原因包括了:港股IPO发行采用市场定价,不存在像A股的人为限价(如“23倍市盈率”软约束);港股是机构投资者主导的理性市场,不回归公司盈利和现金流的估值泡沫很难持久;今年以来内外压力导致港股流动性趋紧,高估值板块整体承压。

由于港股市场上市排队短、效率高;可接受的股权架构更灵活、上市要求盈利门槛更低;能借助离岸市场优势提供其他融资便利,同时也可给予真正的优质资产不输A股和美股的高估值。所以,虽有破发风险,但不妨碍新科技公司仍选择港股上市。

编辑 林捷兴

(作者:读特记者 王欣)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