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汕合作区鲘门高铁站北片区将打造生态科技城区、活力智谷
深圳特区报记者 石义胜 林捷兴
2021-03-01 22:10

经市政府批准,3月1日,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在官方网站发布《深汕特别合作区鲘门高铁站北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近日已经正式印发的通知。根据《规划》,该片区功能定位是打造以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为主导的生态科技城区,发展目标是对标国际一流,打造山水交融、创新引领、产城融合的活力智谷,成为带动沿海经济带与深汕特别合作区滨海创新产业带发展的核心引擎。

深汕特别合作区鲘门高铁站北片区位于该区东部组团鲘门镇,是深汕特别合作区滨海创新产业带重要支点,西至龙掘岭、北至城仔山、东至岩公岭、南临厦深高铁,总用地面积为 245.94 公顷。

随着深汕特别合作区迎来体制机制重大调整的历史机遇,深汕特别合作区国土空间规划启动编制,在全新规划框架下,上位规划赋予鲘门片区全新的战略意义与功能定位,通过集聚湾区产业资源、对接深圳创新优势以及释放深汕滨海价值,发展成为滨海创新产业带的重要产业功能区。其次,一系列区域重大交通设施的布局调整优化,为沿线用地布局释放新的要求与机遇,包括深汕大道扩建、深汕高速改线、汕惠城际和中运量轨道交通布局等,迫切地需要对鲘门片区进行控规编制以适应新的形势变化。此外,高铁站北片区作为鲘门镇近期建设的重点地区,涉及土地出让及重大设施项目落地问题,有必要进行控规编制以作为开发建设的依据,指导片区未来的发展建设。本次控规工作的开展,旨在落实上位规划、适应新的形势变化、保障重大项目与重大设施,对规划区用地性质及功能布局、公共设施配套、道路交通及市政设施控制、公共空间与环境景观等进行综合研究优化,进一步务实合理地推进鲘门高铁站北片区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规划》,该片区的发展目标是对标国际一流,打造山水交融、创新引领、产城融合的活力智谷,成为带动沿海经济带与深汕特别合作区滨海创新产业带发展的核心引擎。功能定位是打造以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为主导,涵盖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全产业链环节,集展示展览、会议论坛、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科技城区。发展策略是促进产城空间融入城市公园体系,打造山水品质城区,实现 TOD 综合立体开发,形成多元活力城区;通过水系、碧道与产业有机融合,塑造魅力滨海城区。

在产业发展方面,片区将结合市场开发意向和宏观政策引导,以发展人工智能产业为主导;同时结合现状基础融合发展滨海旅游、商贸服务、生态居住等功能。从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环节全面布局服务未来产业全周期,重点构建创业孵化平台、创新研发平台、产业制造平台三大产业平台。创新孵化平台主要沿鲘门高铁站北侧布局,创新研发平台主要沿泗马岭河两侧布局,产业制造平台主要沿发展大道两侧布局。

在用地布局和土地利用方面,片区通过区域交通廊道和山海生态绿廊划分出多个综合功能片区,形成“一环、一轴、三片区”的空间布局结构。其中“一环”即依托发展大道和泗马岭河碧道示范段,串联两大研发产业板块,构建“滨水碧道产业发展环”。“一轴”即依托高铁站前城市主轴线与泗马岭河蓝绿廊道,在轴线两侧布置文化活动中心、会展中心、图书馆、艺术馆等服务配套,构建“景观城市功能轴”。“三片区”即以机器人等人工智能产业为主导,构建功能完善的“人工智能产业功能片区”、结合高铁站一体化开发与南北 TOD 立体开发街区打造“高铁商务功能片区”、通过高品质住区塑造与高质量公共设施供给形成“城市配套功能片区”。

在开发规模和开发管控方面,片区规划居住人口规模2.7万人,就业人口规模为6.3万人。片区总建筑面积约278万平方米(包括发展备用地,但不包括公共服务设施和交通市政设施),共划定2个通则控制街坊及2个规划控制单元。

在公共设施方面,片区公共配套服务设施宜采用集中组合的设置方式,主要布局在各功能单元服务中心地块和社区中心地块。配套设施规划上,包括教育设施,规划了高中1处,九年一贯制学校2处,幼儿园4处;医疗卫生设施,规划了社区健康服务中心4处,另有规划医疗卫生用地,在符合相关规划规定与技术标准前提下可建设 500 床综合医院;社会福利设施,规划了2处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

在综合交通方面,片区进一步完善厦深铁路鲘门站接驳配套设施,进一步发挥其对外快速高效的疏散功能;积极推进中小运量轨道交通建设强化组团间的低碳高效联系;结合片区山地、滨海资源,打造丰富多彩的慢行网络,提倡绿色出行;远近结合,保障次支路道路密度及公交场站的落地。

在城市设计方面,片区以塑造山海鲘门形象为目标,着重展示自然资源和城市功能互融共生的特色现代风貌,城市建设以维护生态环境为前提,打造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为主导,集展示展览、会议论坛、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生态科技城区,同时结合现状基础融合发展滨海旅游、商贸服务、生态居住等功能。片区整体空间组织突出山海特征,通过严格控制建筑高度确保显山露水的空间层次,借助小尺度的街区体量营造舒适的城区氛围,依托水系和多类绿化用地打造山海通廊形成绿色渗透场所,并借此划分出主题功能组团;打造连续的滨海景观长廊,串联滨海多个功能片区。

编辑 许舜钿 审读 韩绍俊 审核 曹亮 李怡天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石义胜 林捷兴)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