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市副市长漆文忠:重建创奇迹 奋进新时代

读特记者 肖意
2018-05-13 09:36
摘要

让漆文忠颇为自豪的是,10年来,陇南在航空、火车、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上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花椒成为姜家山村龙头产业。深圳特区报记者 何龙 摄

“‘5·12’特大地震灾后重建,是载入陇南历史、铸刻在陇南大地的重大历史事件。”陇南市副市长漆文忠说,在党中央、国务院深切关怀下,在全国、全省特别是深圳对口支援的鼎力支持下,陇南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全力以赴抗震救灾、重建家园,恢复生产、加快发展,10年重生,10年跨越,美丽陇南奋进新时代,在新的起点上书写振兴发展的新篇章。

走进重建后的陇南,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最美丽的是乡村、最漂亮的是农房、最坚固的是学校、最温馨的是医院、最高兴的是群众。

漆文忠说,3年重建,全市范围内总投资383亿元、3905个灾后重建项目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全市农村重建、维修加固住房41.4万户,城镇居民完成重建、维修5.5万户,实施国省干线、农村公路恢复重建近万公里,建成美丽乡村551个、农村集贸市场31个、各类学校521所、医疗卫生设施233所。全市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实现了“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的重建目标。

“走在陇南大地,人民发自肺腑地由衷称赞‘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人民军队好、灾后重建好’。”漆文忠说。

要实现振兴发展,必须坚定不移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切实提高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漆文忠介绍,全市投入产业重组资金达4.7亿元,实施工业灾后恢复重建项目78项、防灾减灾项目461个、生态修复项目84个。通过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的双重治理,不断健全完善防灾减灾预警预报体系,有效提升了防灾减灾水平和应急抢险能力。

“10年来,陇南灾后重建、振兴发展的艰辛历程和丰硕成果,充分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漆文忠说,在灾后恢复重建基础上,陇南市委、市政府不断深化落实“433”发展战略,努力寻求适合自身的特色发展之路,去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全口径财政收入以及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2008年的2.9倍、3.4倍、3.6倍和2.5倍、3.2倍。

“10年来,我们坚持精准发力,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效。”漆文忠介绍,2017年,全市减贫12.47万人,贫困人口下降到31.7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3.4%,两当县实现整县脱贫。同时,在电商扶贫上探索了陇南模式,创建了全省唯一的电商职业学院。东西扶贫协作全面启动,与青岛市签订了战略框架协议。

让漆文忠颇为自豪的是,10年来,陇南在航空、火车、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上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东江新区、钟楼滩新区、江南小区建成投用,全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63.3平方公里,城镇化率由2008年的19.2%提高到2017年的32.8%,建成生态文明新农村2062个,占行政村总数的64.4%。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58个,为全省新农村建设“闯”出了路子、提供了经验。

10年来,陇南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同步提升。漆文忠介绍,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08年的29:26:45调整为2017年的21:20:59。农业经济稳步发展,14个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36个产品获得国家和省级名牌产品,陇南花椒、橄榄油、茶叶走俏。文化旅游快速融合发展,创建国家级、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7个,2017年旅游总人数达141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70.8亿元,分别是2008年的6.8倍、19倍。同时,积极培育以有色冶金、白酒酿造、农特产品加工等为重点的优势主导产业,金徽酒业公司在上交所成功上市。

漆文忠说,10年来,陇南围绕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市建设,加快实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两江一水”综合治理等项目。全面推行了河长制,严格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制,积极整改中央环保督察组和省环保督察组反馈问题,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见习编辑 黄小菊

(作者:读特记者 肖意)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