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已超10万亿元!

金羊网
2018-05-12 14:44
摘要

经济增速高于全球三大湾区《报告》的研究呈现出粤港澳大湾区的八大亮点,包括:湾区实现经济总量“四连增”;

5月11日,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发布了“广东智库论坛”系列成果——《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报告(2018)》(下简称《报告》)。该报告由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编制完成,是目前国内首部全面深度剖析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研究报告。《报告》显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实现“四连增”,2017年的GDP达101843亿元;该湾区有望建成全球第四大湾区。

《报告》实现三个第一次突破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报告(2018)》于2017年10月立项,于今年3月完成了报告全稿。该报告全文近50万字,共分为七个篇章,包括总报告、合作创新篇、一带一路篇、改革动力篇、湾区比较篇、专家观点篇及附录(大事记等)。

“该《报告》实现了三个第一次突破。”《报告》执行主编罗繁明研究员介绍,《报告》第一次将“9+2”城市群作为一个经济共同体进行研究;第一次将粤港澳大湾区与世界三大湾区进行大数据比较研究;第一次将“9+2”大湾区都市圈作为一体化的生产力空间布局研究。

有望建成全球第四大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是指由广州、佛山、肇庆、深圳、东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门9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形成的珠江口湾区城市群,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和条件,有望建成全球第四大湾区。《报告》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三大核心优势,包括“三面环山,三江汇聚”、面向太平洋、辐射泛珠三角,是世界四大湾区中拥有最大腹地的区位优势;航运发达、体系完备、创新能力强、总部效应突出的产业优势;“一国两制三关税区”多元格局的制度优势。

该湾区是继东京、纽约、旧金山湾区之后对全球资本投资具有强大吸引力和辐射力的第四大湾区。从已经建设形成的岛屿之间与内陆之间连接的现代化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进出口码头和“9+2”超大城市群之间产业分工的生产力空间布局来看,该湾区已初步显露出世界一流超大城市群和国际自由贸易港的维形。

      经济增速高于全球三大湾区

《报告》的研究呈现出粤港澳大湾区的八大亮点,包括:湾区实现经济总量“四连增”;进出口水平屡创新高;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城市群发展空间组团布局合理;粤三大自贸区与港澳开放深度融合;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世界四大湾区中,粤港澳大湾区人口密度居首;是极具发展潜力的世界级湾区。

数据显示,2014年至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GDP实现“三连增”。湾区的11城GDP之和从2014年的81720.8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93526.1亿元(约合1.4万亿美元),占全国12%,经济规模超过世界第12大经济体俄罗斯(1.28万亿美元),与全球第11大经济体韩国(1.41万亿美元)相当。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实现GDP101843亿元(约合1.6万亿美元),进一步实现了“四连增”。

与世界级湾区的横向对比上,粤港澳大湾区携11城56500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比纽约、旧金山和东京三个经济区的面积总和还大,仅凭借占比0.6%的国土面积,贡献率占全国GDP总量的12.57%,是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湾区。2016年经济增速分别是纽约湾区、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的2.26倍、2.19倍和2.93倍。

此外,从世界四大湾区比较来看,粤港澳大湾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人才成长潜力均处于领先状态。

建议未来在四大方面重点建设

《报告》指出,总体上看,粤港澳大湾区在国际化水平、城市功能、产业结构、产业分工、地区间深度融合、整体优势发挥、人居环境质量等方面仍与国际三大湾区存在较大差距。

《报告》提出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四大建设重点。包括:强化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深入做强优势产业,补足战略性现代产业短板,形成“9+2”的全产业链协同创新体系;建立系统化、分层次的人才引进机制和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科研攻关体系,大力营造培育人才、引进人才的软环境;以广州、深圳、香港、澳门四大核心城市作为支撑,带动土地、产业链、生产率等要素的空间布局优化,综合带动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协同发展;充分发挥南沙、前海、横琴三大自由贸易区,打造粤港澳自由贸易港,通过自由贸易区、贸易港建设,带动高端资源“引进来”,推动自主创新成果“走出去”。

编辑 陈冬云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