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评|十载同心,从重生到振兴
读特首席评论员 姚龙华
2018-05-12 07:23

汶川地震震中遗址的时钟雕塑,将指针永远定格在了灾难发生的那一刻——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十年光阴,很短,短到灾难发生的瞬间仿佛历历在目;很长,长到当时的娃娃已长成翩翩少年。

汶川地震震中纪念馆,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既寓意着对灾难的记忆,又寓意着新生和希望。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之来处。”山崩地裂、墙倒楼塌,但人心没垮、希望还在。十年春去秋来,大地狂暴的嘶吼已成回响。依旧触目惊心的地震遗迹上,已经开出了象征重生的花。

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我很牵挂这个地方!十年了,这里的变化我也很欣慰。”习近平总书记一直记挂着汶川地震灾区发展得怎么样,惦念着灾区群众的日子过得好不好。

十年奋进,十年坚定。汶川特大地震灾区经历了抗震救灾、恢复重建和发展振兴的不凡历程,发生了脱胎换骨和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创造了经济重振、社会重构、生态重建、文化重兴、精神重塑的人间奇迹。

四川省统计局发布的汶川特大地震十年经济发展成绩单显示,39个国定重灾县GDP是2008年的3倍,人均GDP也翻了3倍。过去十年,经过科学救灾、科学重建、科学发展,灾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恢复并超过震前水平,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事业实现整体性跨越,实现了从涅槃重生到发展振兴的完美蜕变。

从重生到振兴,靠的是“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重建伟力。灾区干部群众是重建家园的主体,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是灾后重建的根本动力。“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正是靠着灾区干部群众擦去眼泪、撸起袖子、苦干实干,灾后重建才能蹄疾步稳,在一片废墟之上把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

从重生到振兴,离不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强大合力。“最大的灾难除以13亿,会变得微不足道;最小的关爱乘以13亿,就会汇成爱的海洋。”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的背后,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有力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是守望相助、无私奉献的人间大爱。爱是可以传递的。如今,灾区人民怀着感恩之心重建家园,也将热心公益、帮扶他人变成了自己的行动自觉。爱的涌泉,奔流不息。

回望过去十年灾区的奋斗史和发展史,我们坚信,明天会更好!

编辑 桂桐

(作者:读特首席评论员 姚龙华)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