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宣笔技艺传承人张文年:千万毛中拣一毫匠心制笔书天下

读特记者 王若琳 文/图
2018-05-11 22:17
摘要

张文年告诉记者,学习宣笔制作技艺,最佳的年龄段是从十几岁开始。

宣笔因产于古宣州而得名,是中国四大名笔之一,唐朝时常为珍贵贡品进献朝廷。“宣城工人采为笔,千万毛中拣一毫。”白居易的《紫毫笔》便能让人想象出宣笔制作的不易。在当代,依然有怀着匠心的制笔人,以精湛技艺和忠于制笔的赤诚之心,将宣笔做到极至,甚至为宣笔制作奉献毕生精力。如今,“宣笔制作技艺”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中国文房四宝协会授予“国之宝”荣誉称号。

5月11日,记者在文博会非遗馆见到了宣笔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张文年。他不仅从父亲手中学到了制笔技艺,更带动家族专于制笔,并在年轻人中力推宣笔制作技艺,让这一传统的中国文化继续散发光彩。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文年展示他制作的宣笔。

15岁学制笔 静心戒躁坚持36年

张文年告诉记者,他15岁开始跟着父亲学制笔,学习的过程中没少吃苦。在他的印象中,父亲张苏几十年里每日伏案制笔,甚至病床上弥留之际仍惦念此事,把毕生的心血全部投入于宣笔制作技艺的研究、开发、创新和传承上。这样的坚持在他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于是他继承父亲的技艺,开始与宣笔为伴。

“宣州宣笔讲究的是‘尖、圆、齐、健’,一向以选料严格、精工细作著称,紫毫笔尤其书画名家的追捧。”张文年介绍,从选毫到成笔,要经过六大工序:选料、水盆、状态、修笔、刻字和检验,每道工序下还有很多道更细的工序。“最难的是水盆,这是制作笔头的工序。一名负责修笔的工人一天大概能修笔一百支,但负责水盆的工人一天只能完成五十支。如果是一个人完成做一支笔的全部工序,需要大概一星期。”张文年说,制作毛笔是一个细致活,需要静得下心、沉得住气。

一人,一灯,一案,精细到甚至枯燥的工作,51岁的张文年已经坚持了36年。

制笔须静心戒躁 传承从家族开始

张文年告诉记者,学习宣笔制作技艺,最佳的年龄段是从十几岁开始。“制笔学习需要心灵手巧,平心静气,女孩子通常比较细心,适合学习。张文年说,通常一年可以培养出一个合格学徒,三年就可以培养出一个合格的制笔人。“可惜现在能静下心来学制笔的孩子越来越少,在农村不少家庭,‘读书是唯一出路’的思想很浓,不愿意让孩子花时间学做笔,甚至有些家长宁愿女孩子进城打工也不愿花时间让她们来学。”他坦言,社会的发展变化使得传统技艺的传承成了难题,一度令他非常焦虑。

为了让祖辈传下来的手艺不失传,张文年决定从家族开始传承。他的儿子原本是一名特警,也被他劝回来学习制笔。现在他的制笔厂里有6名至亲,还有6个徒弟。“我爷爷就是制笔匠人,我父亲母亲也都坚持制笔,现在女儿、女婿、儿子、儿媳也都在制笔。”张文年说,“传统技艺传承绝对不是一句口号,如果失传了对不起老祖宗啊!”

传统技艺进校园 希望开设制笔专业

将宣笔制作技艺发扬光大,这是张文年作为非遗传承人最大的心愿,他说这也是自己的责任和使命。现在,张文年每年会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对宣笔产品进行创新,“政府很支持我们,会提供一些传承资金,也加大力度帮我们宣传。”

面对传承技艺的困境,张文年思考了不少办法,他觉得最好的渠道就是让传统技艺进校园。去年,在他的倡导下,宣州当地的小学已经开设了非遗课,学习制作毛笔。“让孩子从小接触、了解宣笔制作文化,才能培养兴趣,从而选拔出传承技艺之人。”张文年说。

他还计划能够在职业技术学院、职业高中、聋哑学校等院校开设宣笔制作专业或课程,“让对这门技艺感兴趣的孩子可以自由选择,让他们掌握一门技能,也能解决他们将来的工作问题。”目前这一计划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初步支持,张文年和一所学校达成合作协议,开设培训基地。同时,还与艺术培训机构建立联系,根据学校学生的用笔需求定制价格优惠的毛笔。

张文年说,令他欣慰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学习传统书画,这也是宣笔文化的好机遇。“希望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用宣笔来书写天下,书写未来。”

编辑 耿超逸

(作者:读特记者 王若琳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