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日,深圳2018年“拓展空间保障发展”十大专项行动工作会议召开。会议透露,自2016年实施“拓展空间保障发展”十大专项行动以来,深圳已拆除消化违法建筑约3785万平方米,通过土地整备、城市更新等手段释放建设用地25平方公里。其中,去年拆除消化违法建筑2378万平方米,是2016年的2倍;拆除一级水源保护区内违建324栋,超额完成中央环保督查组下达的88栋任务要求。
会上,罗湖区、龙岗区、光明新区主要负责同志分别就棚户区改造和城市更新、土地整备、违建查处等作了典型发言。
罗湖:向存量要增量 向更新要发展
罗湖区委书记贺海涛表示,罗湖作为深圳最早的建成区,最先遇到“四个难以为继”,多年来仅有零碎的0.31平方公里建设用地。甚至出现过连续5年固定资产投资负增长,成熟企业外迁严重。面对这一窘况,罗湖坚持“向存量要增量、向更新要发展”的工作思路,经过两年努力打开了新局面。
“市里两项重大改革为我们加快转型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贺海涛说,一是2015年8月,罗湖区成为深圳城市更新审批改革试点区;二是2016年为消除“二线插花地”地质灾害危害,市委市政府将罗湖作为实施主体。
城市更新改革试点以来,罗湖区按照“接得住、用得好、管得好”的原则,努力做好事权下放承接、体制机制创新、更新质量提升等各项工作。
特别是在提升更新效益方面,罗湖着力抓好“去转补”。“去”是去低端,目前,全区登记在册的102个更新项目中,旧工业区改造项目50个,低端商业改造项目17个。“促”是促转型,罗湖将城市更新与产业升级捆绑在一起,坚持以大片区带动大项目、大项目带动大片区,着力打造集中连片的产业空间。目前,大梧桐新兴产业带首批整备出31.6万平方米连片用地,被列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节点之一。“补”是补短板,以城市更新和棚户区改造为支撑,罗湖制定了“找短板、补欠账、惠民生”三年行动计划,力争到2020年全面补齐民生短板和基础设施欠账。
截至昨天,罗湖“二线插花地”违法建筑基本拆除完毕,棚改项目全面进入建设阶段。贺海涛表示,罗湖将坚持高品质“一流设计”、精细化“一流管理”、标准化“一流施工”,提速提效、保质保量,圆满完成“二线插花地”建设任务,早日让群众受益。
龙岗:拆迁没有真正的钉子户 功成不必在我
龙岗区委书记张勇表示,2017年,龙岗全年完成土地整备326公顷,违法建筑空间管控等多个专项行动超额完成年度任务。
“通过广泛思想动员,领导带头实干,全区上下形成了‘拆迁没有真正的钉子户,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共识。”张勇说,龙岗区创新思路,将区里所有新提拔重用的处级干部安排到街道征地拆迁一线脱产锻炼3个月。第一批40名下去锻炼的干部,完成签订补偿协议466份、拆除建筑面积15.4万平方米,既帮助相关街道提前完成了工作任务,又增强了自身的群众工作能力。
土地空间不足、整备任务艰巨是制约龙岗区落实东进战略、打造深圳东部中心最大的“拦路虎”。龙岗全区东进战略项目库396个项目总拆迁量达2000万平方米,其中215个政府投资类项目涉及拆迁量1164万平方米。张勇表示,龙岗将直面存在问题,抢抓历史机遇,坚持用改革的手段、创新的思路、担当的精神、实干的作风,不等不靠,全力攻坚,举全区之力抓好 “拓展空间保障发展”十大专项行动,实现调布局留空间、高水平大发展。
光明:对违建拆字当头,冒头就打,综合施策
在去年的“拓展空间保障发展”行动中,光明新区一举拆除了盘踞在麒麟山、麦世达片区20多年的12万平方米历史违建,腾出了20公顷土地。光明新区党工委书记王宏彬表示,光明新区坚持对违建拆字当头,冒头就打,综合施策,两年来已累计消除违建495万平方米。今年以来,新区开展违建减存量大比武,一季度累计消化存量违建74万平方米。
光明新区强力整治违建,扭转了一股风气。王宏彬说,一方面,严守底线,对侵占公共利益、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违建坚决予以拆除,特别是以“零补偿”方式强势拆除了鑫博盛工业园违建,形成了强力震慑,打消了部分企业、群众“博赔”的侥幸心理;另一方面,创新机制,在全市率先开展了薯田埔等社区控停统建楼转为保障性住房处置试点,在全市首创“市场+期权”的烂尾楼集中清拆模式,通过对社区股份合作公司所属烂尾楼采取现状测绘固定证据、无偿拆除后优先纳入周边城市更新计划的方式,保护了社区和群众的利益,实现了多方共赢。
王宏彬表示,下一步,光明新区将以深入推进“拓展空间保障发展”十大专项行动为契机,顺势而为,乘势而上,着力抓好查违减存量和土地整备大比武,掀起新一轮查违拆违工作高潮,确保完成拓展发展空间各项“硬任务”。
见习编辑 周梦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