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蓝皮书发布: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值得关注

读特记者 李萍
2018-04-25 17:17
摘要

专题调查显示,中小学生自杀问题已成为不容忽视的严峻事实,建议从关注学生的幸福感入手,关注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

4月25日,21世纪教育研究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在京共同举办了《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8)》发布会,并指出,专题调查显示,中小学生自杀问题已成为不容忽视的严峻事实,建议从关注学生的幸福感入手,关注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

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关乎着社会每个家庭的幸福。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中小学生自杀问题研究”课题组开展的调查,通过中文网络搜索途径抓取统计了2016年10月至2017年9月的电子媒体报道及非媒体的网络信息,在检查内容、来源后进行重复检查与数据清理,共计确认392例儿童青少年自杀死亡及自杀未遂的信息,其中明确标注为中小学生的信息为267例。

自杀数据案例显示,在年龄年级分布上,中学生的自杀状况比小学生更为严峻。在显示有年龄的信息中,13-17岁五个年龄的死亡及未遂案例之和是8-12岁五个年龄案例之和的4.7倍,在性别分布上,男性中小学生死亡及未遂案例的比例均高于女性。尤其是在自杀死亡的案例报告中,男性中小学生案例数量约女性案例数量的1.6倍。

在时间段分布上,自杀及未遂的发生情况形成明显的波峰与波谷,开学季前后居多。寒暑假期间数量相对少;而新学期开学前后的4月、5月、9月自杀死亡案例数量最多。从采取自杀方式来看,跳楼、跳河、服毒(服药)、上吊是中小学生进行自杀行为的主要方式,在死亡及未遂案例中有超过六成采取了跳楼方式。在案例事发地点中,家中和校园内是主要场所。除跳河、跳崖、撞车、跳火车、卧轨等各类事发场所为自然环境或特定地点外,中小学生死亡及未遂案例主要发生在家中和校园内。

归纳中小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大致可以分为:家庭矛盾(72例,33%)、学业压力(55例,26%)、师生矛盾(35例,16%)、心理问题(21例,10%)、情感纠纷(11例,5%)、校园欺凌(9例,4%),其他问题(12例,6%)。

当分析家庭矛盾的原因时,相当一部分家庭矛盾的冲突根源仍是学业压力,师生矛盾案例亦有类似情况。若考虑间接作用,学业压力可能才是中小学生自杀的首要原因。

另外,手机成为中小学生自杀案例的特殊存在,调查中因手机引发的自杀案例涉及比例超过10%,反映出信息化时代中小学生对智能手机的深刻的心理依赖。精神抑郁、异性关系、朋辈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发生自杀行为的诱发因素。

蓝皮书建议应从关注学生的幸福感入手,切实降低学业压力应是通往幸福感的关键路径。通过实施优质的素质教育,逐步淡化升学教育影响,改革当前的考核评价机制,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从减少学生家长与孩子之间、学校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降低中小学生因升学压力、学业竞争造成的负面情绪。

另外,当务之急是建立儿童青少年自杀死亡、自杀未遂数据信息披露机制,使之成为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一项职责义务。还有,建议推动法规制度修订,如将学生心理问题和精神障碍评估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条款,实现自杀预防常态化。

编辑 耿超逸

(作者:读特记者 李萍)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