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整体效能和普惠水平
中 子
2016-07-21 06:36

《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实施方案)》提出,要创新文化服务方式,构建以市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旨在保障市民基本文化权益、增进市民文化福利、提高市民文化素养,与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事业一样,是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深圳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重要文化支撑。

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在于“服务”二字。这个服务,并非固化刻板、一成不变的,而是有指向性、针对性和时效性的。深圳作为一个高学历、高收入、高素质人群聚集的一线城市,市民必然对精神文化生活有着更高的期待和要求。近年来,深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也应该看到,与市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以及国内外先进城市相比,深圳市公共文化服务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突出表现在服务效能较低、普惠水平不高、区域发展不均衡等方面。为此,深圳有必要、有责任、也有条件,进一步以市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导向,加快推动标准化、均衡化建设,着力提升整体效能和服务水平,力争率先建成具有较高水平和服务质量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方面,要大力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基础设施有如水电管网,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石。当前,深圳市公共文化场地和设施分布不均,如原特区内政府投资的文化设施面积人均有0.21平方米,而原特区外人均只有0.06平方米,相差3倍多,质量也是参差不齐。文化基础设施一般可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诸如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剧院等大型地标式文化场馆,一类是立足社区、服务居民的基层综合性文化中心,它们的关系就像大型医院与社康中心那样,相辅相成,互联互补。大型文化场馆建设要突出一个“精”字,即策划的节目要经典,开展的活动要精彩,场馆建筑本身也应是精品,从而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基层综合性文化中心建设则要突出一个“全”字,即布点的区域要全,覆盖的人群要全,服务的项目也要全。要坚持综合性定位,整合宣传文化、党员教育、青少年活动、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设施资源,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近享受到较为全面和便利的文化服务。当前,要大力实施“文化东进”战略,高标准建设一批标志性重大文化设施、特色文化街区和基层综合性文化中心,抓紧补齐短板、填补空白,尽快形成“十分钟文化服务圈”。

另一方面,要切实优化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机制创新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助燃剂”,决定着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效益。现在有的文化场馆建成了,环境不错,功能也完备,但却出现“衙门化”等情况,群众上班、工作人员也上班,群众下班、工作人员也下班,所提供的文化活动不接地气、没有人气,优质服务无从谈起。这就需要我们转变服务观念,深入研究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新要求,充分考虑人口结构、职业分布、实际需求等情况,切实提高文化有效供给,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要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一些事务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事项,应由政府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形成多元化社会化供给的新模式,把公共文化服务从文化系统的“内循环”变为全社会的“大循环”。要强化公共文化服务的技术支撑,促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广泛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文化服务能力,通过“互联网+”与“文化+”的互动共进,形成阵地服务、流动服务和数字服务有机结合的新型服务模式。

编辑 欧阳炜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