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共创大会|未来需要多元化和创新型的教育

读特记者 陈颖 文\何龙 图
2018-04-23 07:57
摘要

由小川还同时强调,未来很大程度上由科技来支撑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多位专家就未来教育发展各抒己见。

人工智能正逐渐走向成熟,在这样的时代,城市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他们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知识、技能和品格?他们需要通过怎样的培养而产生?城市教育体系为此应该做出怎样的分工、协作与创造?在22日的城市共创大会上,多位专家就未来教育的发展碰撞出了不少精彩的观点。

教育一定是多元化的

“教育的终极目标和追求的目的是什么?”清华大学围棋AI“神算子”项目负责人由小川一上场抛出来的问题,便引起参会人员的深思。他直言,目前我国的教育兼顾了基础性和公平性,是一个相对比较完善的学科体系和评估体系,但同时也存在一个明显的问题:同质化教育。“通俗地说,就是不同的学生上着相同的课程,应试着大体相同的评价体系,而最大的不同就是分数的高低。”

由小川认为,在同质化的评价体系下,总会有第一名和最后一名,每个个体很难寻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坐标。在他们走向工作岗位后,会明显的发现这种评价体系与工作所需的实际能力是脱节的。

“未来教育一定是一个多元化的教育。”由小川指出,对不同类型学生给予相应的因材施教,启发和寻找他们感兴趣的、理想的专业方向,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职责。“未来的大学生基本上不再为温饱和基本的生活条件去奔波,应该要有一些更高的精神追求,对自己热爱的追求。”

与会专家也表示,从基础教育来讲,教育生态很重要,需要多种形式的补充来提供可能性和选择性。目前许多城市,包括深圳,一些民办及国际化教学资源还不够充足,应加大力度给予补充和支持。

由小川还同时强调,未来很大程度上由科技来支撑教育的创新和发展。人工智能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国家的未来,跟人工智能相关的技术更是进入商业自动化、医疗、能源、金融、教育等各个领域。从未来趋势来看,我国已把中小学阶段开设人工智能课程作为一项国策。“人工智能也是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

城市竞争在于拼教育

城市和教育有什么关系?在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李凤亮看来,一流城市需要一流教育。

他举例说,大家提起北京,一定会想到长城、故宫,接着会想到北大、清华;大家说上海,除了外滩、东方明珠,还会想到交大和复旦。“这就是一流教育、一流大学给城市带来的荣光和吸引力。”

李凤亮表示,强大的高等教育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而发达的城市经济也能反哺高等教育,催生和造就出世界一流大学。“其实高等教育与城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高等教育支撑着城市的人才、技术和文化。同样,它也需要城市给它提供经费、空间和资源。”

不少专家表示,随着城市竞争加剧,未来除了拼经济、拼科技、拼管理、拼文化以外,“拼教育”更是承载地区希望,代表城市品位。

李凤亮直言,未来城市真正的竞争在于比拼教育。他表示,深圳是一个创新型城市,创新型城市应该有创新型的教育,应该有面向未来的教育。“深圳教育的未来在于创新,只有让深圳180万的孩子们更多地参加创意教育,创意城市才会名副其实。”

编辑 陈冬云

(作者:读特记者 陈颖 文\何龙 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