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舟文化千年载,华夏子孙继开来。腾龙闹海兴盛世,风调雨顺乐安居。
这是今年61岁的东莞市麻涌镇手工达人梁盛强作的一首与龙舟有关的诗。
自小喜欢龙舟的梁盛强,8年前开始制作小龙舟,目前他已制作了将近160艘小龙舟工艺品。
他最为得意的,还是为长达62.8米的世界最大龙舟“冠杰飞龙”所制作的龙头,这个龙头长1.3米,直径0.68米,比一般龙头大3倍。
十多天造出高大威猛龙头
2011年,东莞市麻涌镇“龙船景”,世界最大龙舟“冠杰飞龙”首次亮相,博得满堂彩。但大家总觉得这个龙头不够威猛,不够美观。于是,龙舟主人陈冠杰就有换龙头的想法,无奈的是,没有找到能担当此任的能工巧匠。直到2013年的一天,有人向他推荐了梁盛强,他找到梁盛强制作了一个龙舟模型后,双方一拍即合。
说干就干,首先是选材问题。历经千辛万苦,梁盛强终于找到一块树龄30岁左右、长1.6米、宽1.1米的樟木。虽然他只做过按照“传统龙”1:23.5比例制作成的工艺品,但是他凭着自己的扎实功底,并反复钻研,很快就掌握了制作大“龙头”的窍门,仅10多天时间,就造出了长1.3米,直径0.68米的大“龙头”。
2013年开始,梁盛强制作的大“龙头”安装在世界最大龙舟“冠杰飞龙”上,用梁盛强的话说,它面带笑容,笑中含威,高大威猛。这个大“龙头”,比传统的龙舟“龙头”大了三倍,两个成人才能勉强搬得动。不仅龙舟主人陈冠杰对新“龙头”非常满意,附近的邻里乡亲都觉得这个“龙头”比原来的更威猛,更逼真。每年麻涌“龙船景”,世界最大龙舟都出来绕场几周,两岸市民翘首以盼,相当有气势。
8年间,制作了160艘小龙舟
梁盛强是个多面手,既是麻涌镇作家协会理事,又是美术家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还是一个有着8年小龙舟制作经验的民间艺人。
水乡人钟情龙舟,梁盛强也是其中的之一。2010年的一天,他随好友前往东莞市中堂镇斗朗村龙船厂拜访,他在船厂大龙舟旁发现一艘小龙舟模型,眼前一亮,萌生了做一艘同样精致美观小龙舟的想法。
从来没做过木工的他,要做出一条工艺精美,比例协调,形态兼备的小龙舟,实属不易,困难重重。他把自家药店的小阁楼改装成工作室,一边求师一边揣摩,凭借着对龙舟的热情与仰慕,凭着心灵手巧的艺术灵感,凭着对传承龙舟的追求,锲而不舍地画图、试验、制作,终于在第七次尝试中成功了。
成功绝非是偶然,那是在梁盛强通过对传统“大龙”的反复揣摩,几度观“龙”反复量度比较,从绘制图纸到定型,计算尺寸和比例,最终制作而成的,每个工序都做到精雕细琢,一丝不苟。
梁盛强介绍,一条精致的小龙舟,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力学结构和美学,还有各地的风俗习惯和要求,每艘船共有龙骨、龙板、船旁、龙头、桡、鼓、锣325个构件组成,每个构件需经放样、锯、铣、粗磨、细磨、雕等8-16道工序,而这些全是他自己独立完成。
积极传承做好传帮带
梁盛强从事的小龙舟制作工艺,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亟待传承。一开始,他只是希望满足自己情系龙舟多年的梦,想不到自己一做就是8年,而且还能“私人定制”,从定型、尺寸、规格方面,他所制作的小龙舟划分了6个系列,每个系列的长度、样式、龙头都各有特色。
梁盛强表示,8年间,自己前后制作了160艘小龙舟,单单桡就制作了不少于1万根。很多人都是慕名而来,接到最多订单是2个月内制作15艘,供不应求。在经济效益方面,每艘船售价在1900元左右,一个星期完成一艘,每个月的收入也很可观。
还有不少人说梁盛强是“龙的传人”,会造龙舟模型,主动登门拜访。梁盛强有求必应,对于愿意学习制作小龙舟的市民,他热心教导,从选购材料到18项制作工艺,他倾囊相授,手把手教导。
他笑言,龙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儿女共享的,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使龙舟文化在人们心中得到更进一步升华,大家一起相互交流、互相切磋,也会使自己的龙舟模型制作工艺水平得到日臻完善。
现在,梁盛强又多了一个身份“龙舟文化传播大使”,为东莞外国语学校30多名小学生组成的游学团讲解麻涌龙舟文化。梁盛强向大家介绍了自己所制作的小龙舟,还讲授龙舟文化与历史,以及麻涌龙舟运动与发展等内容,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
梁盛强表示,他还肩负着“龙舟文化传播大使”的身份与责任,多次受邀为旅行团、游学团讲解麻涌龙舟文化,很高兴也很骄傲自己能成为“解说员”,向游客介绍家乡的特色文化。
编辑 程思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