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持续“爆热” 基民切忌浮躁
2021-02-05 15:08

新年刚历一月,股市已经暴涨暴跌过一轮。投资者的浮躁情绪不仅体现在散户投资身上,同样也显现在基民的投资行为中,各种各样的“花式”操作渐渐浮出水面:贷款买基、赎旧投新、稍有波动便网上叫骂基金经理……这些投资乱象不仅给基金运作带来扰动,更影响了基金经理的投资心态。理财专家纷纷建议,经历了2020年的基金丰年,基民对2021年需要降低收益预期,“急功近利容易导致动作变形,这是投资大忌。”

基金发行热度不减

进入2021年,基金投资热度有增无减。

Wind数据显示,短短1个月,已有85只新基金成立,新基金规模达到4250.17亿元。其中,主动权益类基金规模达3340.14亿元,占比78.6%。

更吸晴的是,“爆款基”“日光基”频现江湖,尤其是一些口碑较好、品牌效益明显、有明星基金经理领衔的头部基金公司产品,不仅发行数量多,而且成立规模大。

例如,以权益投资见长的广发基金,一口气有6只新基金成立,总规模达到645亿元,其中5只为“日光基金”。还有投资业绩好、渠道建设完善的易方达基金,当月发行了7只基金,成立了5只,规模达436亿元。其中,由研究部副总经理冯波挂帅的易方达竞争优势基金“一日售罄”,单日吸金近2400亿元,配售比例仅为6.25%,一举刷新了去年由鹏华基金经理王宗合创下的鹏华匠心精选1357亿元的认购纪录。

一位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分析说,如此火爆场面是基民资金追逐、基金公司大力促成、渠道积极配合的结果。从去年底以来,随着爆款基金的层出不穷,各家基金公司之间的实力排行也在微妙而快速地变化着,几乎每一家基金公司规模排名上升的背后,都不可或缺地有爆款基金助阵。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易方达基金权益类产品管理规模达5643.40亿元,排名全行业第一,其年度权益规模增幅高达131.14%。

基民急功近利边赚边跑

越来越火爆的市场行情,肉眼可见的盈利效益,不仅让基民队伍越来越庞大,基民们的“胃口”也越吊越高,一些个人投资者的动作开始“变形”。

据一位银行理财经理透露,去年底开始,上级部门已经要求彻查消费贷流向,严格规范资金去向,尤其是严禁流向股市、楼市等领域。他告诉记者:“有些人打了一手好算盘:消费贷年利率只有3、4个点,比融资融券的成本还低,买基金一两个月就能回本,如果运气好买到个牛基,一年下来能翻倍,简直是一本万利!这种人完全没有风险意识。”

也正是这种“只赚不赔”的投资心态,让部分基民浮躁不已,遇上市场波动,便在网上破口大骂。易方达旗下的明星基金经理张坤,在行情顺利时被基民顶上热搜榜,如同娱乐圈明星一样拥有了自己的粉丝后援团, “坤坤不老,蓝筹到老;坤坤勇敢飞,ikun永相随”,口号满天飞;可一旦市场调整,基民便在网上点名大骂基金经理徒有其名。有基金销售人员无奈地对记者说:“无论什么样的业绩,都有人不满意,论坛上都会有人骂。”

浮躁的心态让基金市场上出现了一些奇怪的操作,“赎旧迎新”便是其中一种。

在大批新基金层出不穷、爆款基金一日售罄的同时,部分老基金却莫名迎来“赎回潮”,甚至是去年发行的爆款新基金,随后就遭遇越涨越赎的现象。例如2020年2月成立的博时产业趋势基金,成立时基金规模接近76亿份。现在看来那正是最好的投资时点,到目前为止基金净值也达到了1.2805。可是,基金去年4季报显示,其基金规模已缩水到了不足20亿份,这意味着超过七成的投资者一边赚了钱一边跑掉。

这些选择赎回的钱又去了哪里?一位渠道销售人员告诉记者:“钱也没离场。只要市场还在走,人也不舍得离开,多半又去买了新基金。”

基金市场部有关人士分析说:“极少数老练的基民在看到明星基金经理有新产品发行时,主动加仓他的老基金,这无疑是聪明的做法。但是这样的‘聪明钱’恰恰是少数。更多的基民会在渠道的劝导下,去买新基金。”

他没有说出来的话是,认购新基金,对渠道方、对销售人员而言,都意味着更加有吸引力的佣金收入。而这,早已是行业公开的秘密。

新基金运作难度加大

一直以来,基金业都有“好卖不好做,好做不好卖”的传统。在基金销售火爆的时候,基金投资运作的难度却在加大。

一位2020年投资业绩相当不错的基金经理,麾下多只基金排名位于同业前1/10,当前正有一只新基金即将开始发行。他毫不讳言:“现在做新基金,的确压力更大,选股标准必须更高。”

有资深股民在1月底的调整中选择离场。他告诉记者:“股票太贵了,我实在下不了手,干脆买基金,让基金经理去买吧。”

投资运作的难度同时还来自于基民频繁“搬运资金”导致的赎回压力。据了解,有些去年成立的次新基金,业绩上升的同时,却遇到了持续不断的赎回。尤其在市场波动较大的时候,基民很可能选择止盈离场,促使基金进一步卖出股票,应对赎回压力。

安信基金副总经理陈振宇此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分析说,今年权益市场实际上是一个“上有顶、下有底”的格局。下有底,是因为经济复苏的态势越来越明显,央行也明确表态货币不会急转弯,市场仍然可以找到结构性的投资机会。上有顶,则是因为疫情一旦相对可控,超发的货币必然面临逐步回收,全球的宏观杠杆率都将面临这样的变化。这样看来,投资者不宜对全年的收益目标有过高的预期。

放平心态,才能让投资行为变得更加理性。这是记者在采访时听到最多的投资建议。

作者 王欣

来源  深圳特区报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