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议汇|调查研究尤其要在“心至”上下功夫

读特综合整理 姚龙华
2018-04-18 07:56
摘要

要让调研不走过场、真出实效,既要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也要通过培训提高各级干部的调研能力,还要对调研形成制度约束、加强监督考核。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海南视察时强调,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是喊口号,要经过深入调研,结合当地的实际,形成符合党中央精神的行之有效的具体举措。深调研是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的前提条件。不患无策,只怕无心,调查研究“身入”之外,尤其要在“心至”上下功夫,克服形式主义虚浮症。本期“廉议汇”就此话题邀请3位嘉宾进行讨论。

邓海建(江苏南通 媒体人):为什么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这是理顺“读万卷书”与“走万里路”关系的根本,是我们的谋事之基与成事之道。提及调查研究,说得最多的是“沉到一线、扑下身子”。可是,若身子下了基层、心还浮在办公室,这样的调查研究,恐怕终究又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沼。

调查研究,最忌身心不同步。解决这个症结的办法很简单,只要回访一下基层群众便可窥见真相。那种一锤子买卖式的调查研究、一次农家乐式的调查研究、一场前呼后拥的调查研究,能了解多少民情、贴近几成民心、共情何种民意?纵使纸上能作假,断然骗不了群众的眼睛。因此,要把调查研究之风兴起来,就要让群众监督成为调查研究的抓手与推手。

何勇(山东临沂 自由撰稿人):我们常说“办法总比困难多”。办法从哪来?从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调查研究中来。

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和群众中间,带着学习的诚心和解决问题的诚意去调研。在调研过程中,要把实事求是摆在第一位,不能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尤其是要自觉学会拒绝基层部门的各种调研安排,切实掌握调研的主动权。只有“身入”且“心至”的真调研,才能听到真话、掌握实情、集思广益,从而进行科学决策、对症施策。

戴先任(湖南常德 职员):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凡事谋定而后动,没经过调查研究就作决策,实是沙上建塔、纸上谈兵。

调研不能偷懒耍滑,否则会在决策上栽跟头。只有反复走访、长期关注、深入观察,只有真正与调研对象打成一片,才能得到有价值的调研成果,并据此作出科学合理的决策。要让调研不走过场、真出实效,既要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也要通过培训提高各级干部的调研能力,还要对调研形成制度约束、加强监督考核。

【读特新闻+】

调查研究隔层纸,决策执行隔座山

调查研究是一门务实求真的学问,一种见诸实践的科学,一项讲求方法的艺术。没有调查研究,或是调查研究浮在面上,“情况不明决心大,心中无数点子多”,是极其危险的。

春秋时期,晏婴被齐景公派去治理东阿。前三年,晏婴秉公守礼,救济贫民,百姓无一受冻挨饿,却遭小人诋毁,被齐景公责罚;后三年,晏婴反其道而行之,使民无积贮,百姓过半食不果腹,却受朝臣权贵欢喜,齐景公反倒要奖赏。齐景公的荒唐决定,正是缺乏调查研究、不懂世情民意、偏听偏信谗言造成的。

调查研究做得好不好,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研究问题、制定政策、推进工作,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不行。调查研究就像“十月怀胎”,决策就像“一朝分娩”。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科学决策的过程,千万省略不得、马虎不得。

调查研究隔层纸,决策执行隔座山。在现实中,一些地方和部门决策针对性不高、可操作性不强,执行不到位、见效慢,问题的根子往往就是调查研究少了一点、浅了一点、虚了一点。

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犹如一座桥梁,连着真知与行动,连着信息与决策,连着党心与民心。保持“要调研”的觉悟、“会调研”的能力、“肯调研”的初心,迈开双腿到群众中去,亲眼看、亲耳听,多交流、多思考,才能真正摸准实情、办好实事。

编辑 李宇婷

(作者:读特综合整理 姚龙华)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