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 | 疫情未退 提升科学的健康素养水平尤为重要
晶报
2021-02-03 10:40

近日,中国科协发布了第十一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结果显示,2020年深圳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21.1%,较2017年18.3%(市科协委托中国科普研究所调查数据)提升2.8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平均水平、珠三角城市群平均水平,进入全国前三。

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作为一个高科技发达城市,深圳历来重视推进全民科普,十三五期间,深圳出台《深圳经济特区科学普及条例》,每年面向青少年、城市劳动者、社区居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重点人群组织开展全国科技活动周、深圳科技影视周等品牌科普活动千余场。

科学素养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当然也包括关于健康的科学素养,也即健康素养。健康素养是指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决策,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健康素养高的人往往会少生病、少负担,享受健康的生活。尤其在疫情对人类生活带来重大改变的背景下,健康素养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这些年来,深圳爱国卫生多项指标工作位居全国前列,打造全国最干净城市和世界著名花园城市取得积极进展,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显著提升,从2016年的12.38%大幅提升到2019年的31.17%。提前完成《“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目标。

去年9月举行的首届“深圳科普月”,市区两级有关部门共组织开展了470多场各层次、各类型的科普活动,吸引了数百万市民参加。其中,深圳市科学馆和南山区举办的“科技防疫 健康科普”类主题科普展展出的“火眼实验室模型”,成为主场活动的“流量冠军”。宝安区举办的“‘积圾’可危,见‘圾’行事垃圾分类科普展”,通过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也赢得了较高的人气。

说到垃圾分类,一个有意味的新闻是,深圳将启动“垃圾分类进校园”课程研讨及编写,教材编制小组将结合不同科目特点,开发3门针对小学四年级的垃圾分类教学课程,形成12个垃圾分类相关的活动教案,为深圳中小学教师开展校园垃圾分类教学实践活动提供参考。这有助于让垃圾分类以及健康教育更接地气。

当然,推广医学科普,提升民众健康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需要通过各种创新性活动,使健康科普覆盖更多人群。现实生活中,不信医师信“大师”,盲目减肥饿出病,饮酒之后吃头孢等,类似的事情屡见不鲜。而生吃茄子能减肥、喝绿豆汤治心梗……这些曾经风靡一时的养生方法,都是一些人炮制出来的“方法”,却总有人追捧。而疫情期间,关于新冠病毒的谣言也在朋友圈里流传,说到底,是因为缺乏健康素养,容易被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所迷惑。

这也说明,提升健康素养,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最根本、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据介绍,下一步,深圳市科协将以中国科协批复深圳作为全域科普试点城市(全国仅两家)为契机,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科普工作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强对重点人群的科普,深化科普供给侧改革,提升科普服务水平,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我们希望,在这样的过程中,深圳还能在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方面持续发力,用更高的全民健康素养水平托举起一个更有活力的健康深圳。

编辑 陈晓玲

(作者:晶报)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