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九窝5号坝附近的山谷中有一处大约5000平方米的积水,长期浸泡库底,存在安全隐患。深圳特区报记者 丁庆林 摄
光明新区12·20滑坡事故,使余泥渣土受纳场成为关注焦点,谁也没想到这些散土竟能冲垮大众眼中坚固的钢筋水泥大楼。
深圳有多少个余泥渣土受纳场、运行情况如何、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深圳年均产生余泥渣土3600万立方米
据市城管局副局长杨雷介绍,全市在用的余泥渣土受纳场,除发生事故的光明红坳受纳场外还有6座,剩余库容约1600万立方米。其中部九窝二期、新屋围2座受纳场由市城管局负责建设和管理,龙岗区新坑、坪山新区甘角落和沙田秀禾路、宝安区西部沿江新城土地平整工程等4座受纳场分别由辖区城管或土地整备部门负责建设和管理。
综合住建、水务等部门和深圳市自卸车协会提供的数据分析,2013年至2015年,全市余泥渣土产生量平均每年约3600万立方米。从末端处理设施的处理量来看,近3年受纳场平均每年填埋处理余泥渣土约2250万立方米。
由此可计算,每年余泥渣土受纳场的缺口达到1350万立方米,这部分余泥渣土无处可倒,只能通过其他方式消纳。“若全市余泥渣土的产生量保持这样的增速,现有受纳场剩余库容将撑不到一年。”杨雷坦陈。
受纳场堆填场总体安全 发现隐患39处
光明滑坡事故发生后,市城管局对全市151座(处)在用、已封场的余泥渣土受纳场和其他规模较小的渣土堆填场,及生活垃圾填埋场进行安全性调查评估,其中包括6座在用且已办理相关手续的余泥渣土受纳场、13座已封场余泥渣土受纳场、13处生活垃圾填埋场(3处在用),其余119处为规模较小的渣土堆填场。
中国铁路科学研究院岩土专家刘国楠研究员组织专家审查通过评估报告,评估结果显示:各受纳场建设、施工、运营等主体单位明确,运行管理基本有序,现状总体上安全,可继续运行使用。同时,调查评估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应引起重视,抓紧整改。评估结论为安全的53处、基本安全的58处、安全偏小的39处。
“边坡坡率过高,太陡,堆体排水不畅,下雨后形成冲沟,有水土流失的现象,库区有积水。”参与评估的深圳市工勘岩土集团公司环境地质研究所副主任王平工程师向记者详解了安全偏小的39处存在问题的类别。“水对余泥渣土受纳场而言就是不安全因素。”
多处安全隐患点有积水
位于龙华新区与南山区交界、福龙路西侧的部九窝余泥渣土受纳场,是全市库容量最大的受纳场,设置了6个挡土坝。今年春节前,深圳连降大雨,出于安全起见,该场停止受纳。
日前,记者多次进入部九窝,来到还有库容量的5号坝、6号坝。在5号坝附近,三面自然山体的山谷中有一潭水,据王平工程师介绍,这是堆土堆到此处、加上春节前连日降雨等因素,在库底形成的积水。“这是评估时发现的一处安全隐患,面积约5000平方米,深三四米,最深处有5米,如果水不抽干,继续填土,万一土被泡软了、强度变低,就容易产生滑移面。”
在龙华新区观澜的黎光余泥渣土受纳场,也在安全评估中发现隐患。虽然它已于2013年封场,但其边坡有18毫米的位移,所幸尚在预警值内。记者看到,该受纳场挡土墙上方的土方堆体表面已形成大小不一的冲沟。
记者手记
安全与发展并行不悖
回顾过去几年深圳媒体的报道,不难发现深圳余泥渣土排放及管理难题由来已久,安全隐患逐渐增多。
春节前的一周,深圳连降大雨,记者深入部九窝受纳场、龙华黎光受纳场、宝安西部沿江新城土地平整工程等现场走访,站在高处,满眼黄土,像最大的部九窝受纳场,每天都有4500车次的工程弃土被拉到这里,堆填量极大,记者在调查中也发现了一些隐患。毋庸讳言,随着城市高速发展和众多工程建设,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淤泥渣土,处理起来肯定会大费周章,这是客观现实,但不能成为逃避责任、回避安全隐患、任由余泥渣土被简单粗暴处理的托词。
安全与发展并行不悖,科学发展应该是有安全保障能力的发展,绝不是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损害劳动者生命和健康为代价换来的短暂的局部的发展。在余泥渣土仍将继续高位运行时,主管政府部门、管理运营企业更应高悬安全之剑,正视城市快速发展中存在的短板和软肋,积极化解城市管理新问题,加强精细化管理,排除事故隐患,遏制事故发生。
编辑 刘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