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展|这个展览告诉你什么是未来的建筑

​读特记者 尹春芳 文/图
2018-03-28 10:19
摘要

​建筑如何表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在空间中让人的活动更自在?由华·美术馆主办、野城策划的“重构乌托邦——建筑艺术展”正在深圳华侨城华·美术馆举行。

华·美术馆二楼展厅图

建筑如何表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在空间中让人的活动更自在?由华·美术馆主办、野城策划的“重构乌托邦——建筑艺术展”正在深圳华侨城华·美术馆举行。这是一场别开生面的建筑,邀请了20组有着大胆创想和深度实践的中国建筑师和艺术家共同参与,展出了一百多件绘画、雕塑、装置、模型、图纸、影像和摄影等门类的作品,重新梳理他们的想象脉络。

此次展览的参展艺术家堪称“重磅”,汇聚了当下中国活跃的建筑设计师以及艺术家,他们包括冰逸、谷文达、刘家琨、刘韡、刘晓都、马岩松、邱黯雄、邱志杰、汪建伟、王澍+陆文宇、王昀、吴俊勇、杨泳梁、姚仁喜、野城、尹秀珍、袁顺、张永和、朱锫、朱小地。

冰逸,囙:千里江山,水墨长卷,2011-2015,图片:华·美术馆

朱小地,“又见敦煌”剧场,摄影,2016

此次展览使用了华·美术馆共三层空间,根据策展的理念,对每层空间的作品予以分类梳理,一楼以艺术作品为主,二楼为建筑作品,三楼则以影像作品为主。这三个展区以不同的面向,不同的路径对本体予以追问。这些参展人和他们的作品,形成一种相互映照相互推进的展览探索。他们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成长,并见证了这个时代的巨变。建筑师通过对外部物质世界的观察和改造,以一种空间哲学化的方式从物质层面指向建筑的本体;而艺术家更趋向于在个人化内向化的自我追问中实现对精神世界的重塑。

他们的作品当中有的着眼于对未来城市形态的探索,有的对城市系统提出新的模式,有的对建筑的建构提出新的方法,有的对社区和人居生活提出新的畅想,有的通过影像和绘画展现了未来图景,有的对建筑、艺术甚至我们这个世界的本体进行探寻。

刘晓都+UPRD,一个可见的深圳乌托邦,建筑模型,2016

一战和二战后,面对住房短缺和城市复兴提出了建筑向空中发展延伸的创想,这些建筑师们对未来城市的构想和实践激发了人们对乌托邦的讨论和实验热潮。然而,当下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对物质的狂热追求,以及商业社会的模块化生产和批量化复制,让我们的城市千城一面。

在科技与物质横流的时代,建筑设计的理念是否有所偏离,需要纠正,成为本次展览思考的问题。策展人野城认为“当下这个时代恰恰是走向本体论的时代”。这里的本体论在他看来是建筑回归到强调与人之间的关联。“就像我们进入了大型的建筑空间,会自然而然想平静下来,仔细聆听,达到一种和谐。”

有趣的是,记者观察到,在此次展览中不少艺术家的作品都与传统有着深刻的关联。比如,艺术家邱黯雄的《山海经》系列,取自中国古典的奇幻书籍。邱志杰则借鉴了航海史中的海图样式,虚构了一个世界;马岩松以及朱小地、姚仁喜的作品中可见传统山水画以及绘画元素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策展人野城带领观众参观汪建伟作品,图片:华·美术馆

据悉,此次展览将展至5月20日。

编辑 李宇婷

(作者:​读特记者 尹春芳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