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计在于春。阳春三月,正是鼓足干劲、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好时光。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时期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具体到深圳,要实现“天蓝水绿”,就必须打赢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近日,记者走进茅洲河治水工地,深入到茅洲河底泥处理厂,探访黑臭水体治理工程最新进展。
“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茅洲河边治水工地上,工人挥洒汗水为治水而奋战。底泥处理厂24小时运转清理茅洲河受污染的底泥,与此同时,河道防洪、景观绿化等工程同步施工,共同为深圳的“天蓝水绿”开足马力。
2019年底可处理完全部受污染底泥
沿着宝安区松岗街道碧头社区一条2公里的泥泞土路,汽车摇摇晃晃走了近10分钟,占地3万多平方米的茅洲河底泥处理厂才出现在记者面前。不远处,就是深圳、东莞的界河——茅洲河。
这里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底泥处理厂。记者走进厂区看到,“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标语,被挂在最显眼的位置。河面上,工人驾驶船只忙碌着进行清淤,一条巨大的管道伸入河道,把黑乎乎的底泥吸上来,送到处理厂处理。处理好的无害泥土,则被传送带送到船上运走。河对岸,东莞的治水工地机器轰鸣,紧张施工,建设防洪堤。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茅洲河治水提质工程,正在多管齐下,全面推进。“管网建设、控源截污等都是治水一部分。”在一派忙碌的现场,底泥处理厂的运营单位,中国电建水环境治理技术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翟德勤向记者介绍,“由于历史欠账多,茅洲河河道底泥也是受到污染的。要实现水清岸绿河美,河道清淤、底泥处理也是重要一环。”
该公司前期勘探发现,茅洲河全流域的底泥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如果不处理底泥,治好的水体和底泥中的污染物进行交换,河水将再次被污染。而直接开挖也不行,污染物难自然降解,无法直接进行填埋处理。”翟德勤说,最佳的方案是将污染底泥从河道挖出,进行无害化处理。
这是一个治水新难题。翟德勤介绍,过去,国际上只有德国、奥地利、新西兰等地在治理河流时建设过底泥处理厂。中电建的新思路是,在茅洲河畔建设全国第一座现代化底泥处理厂,把底泥抽起来进行集中工厂化加工处理。
据测算,茅洲河全流域需处理500万方底泥。2016年3月,底泥处理厂开始施工,同年5月开始生产性实验并取得成功。在此过程中,中电建在底泥处理领域完成专利申请超过40项,其中14项已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授权。
“目前底泥处理厂有1号和3号两个厂区,开足马力一个月可以处理15万方底泥,预计到2019年底处理完全部底泥。”翟德勤说。
先进技术让底泥彻底无害化
底泥处理车间,一台台机器轰鸣作响。厂区旁的茅洲河中,巨大的管道一头连接绞吸式挖泥船,一头接入厂内,通过传送接力,管道可以把10公里范围内的底泥吸到厂内。更远的位置则用船运输。
底泥处理厂内,一根巨大的黄色管道,把黑乎乎的含水底泥排入底泥池内。该公司自主研发的格栅机在底泥池内不停转动,玻璃、塑料等垃圾被分离。底泥随后进行洗沙,分离出沙子后进入沉淀池进行泥水分离。最终,污水和底泥分别进入处理车间进行处理。
污水净化达标后,排回河中。进入处理车间的底泥,如何进行无害化处理?秘密就在车间旁的四个巨大罐体,这也是该公司专利技术的核心所在。翟德勤介绍,“我们采取的技术,是在罐体内对有害物质进行钝化处理。直观地讲,污泥中的有害物质特别是重金属污染物,多是游离态和分子态存在的,可以在污泥内自由流动,从而造成环境污染,现在加入了我们自主研发的污泥处理新型复合材料,最终可以将底泥中的有害物质进行消减或牢牢拴住它,从而实现无害化处理。”
“这就好比,受重金属如铜、锡等污染的水是有害的,但铜锡器皿则不会危害我们身体健康,因为器皿里的物质很难自由游离,进入人体。”翟德勤进一步解释。
效果如何检验?底泥处理厂内的水环境治理实验中心给出了答案。在该中心,记者看到了16个大型实验容器,容器内装满处理好的底泥,在不同的温度、盐度、酸碱和光照等多种极端实验条件下进行模拟,一年时间的模拟可以推演出10到20年后的变化。结果显示,无害化处理后的底泥,基本没有发生变化。
为“水清岸绿”而奋斗
阳春时节,簕杜鹃花盛开。厂区边的茅洲河畔,该公司还建设了景观工程示范点,河岸边种满簕杜鹃等植物,整洁美丽的人行道用透水砖铺成,石凳、凉亭供游人休憩,漫步其间,不仅让人遐想茅洲河“水清岸绿”的未来。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示范点内的透水砖等材料,均用无害化处理后的底泥制造而成。据了解,该公司通过自主开发,利用底泥生产出透水砖、陶粒、景观石等建筑材料,未来将大量应用到茅洲河景观工程。此外,部分底泥则通过货船运到外地用于造地等工程,底泥全部变废为宝。
漫步在示范点,记者发现,相比2017年3月、7月两次在底泥处理厂采访,茅洲河的水质已经发生了不小的改变。“以前,水是黑黝黝的,感觉不到流动,臭味飘到很远。”居住在茅洲河边的居民文盛明说,“现在,河道不臭了,水质变好了。我们都盼望,茅洲河能恢复成往日一河清水、处处鱼虾的情况。”
“把蓝图变为现实,是一场新的长征。”治水是一个艰巨的过程,但是再难也要干,而且要干好、干彻底。为加快治理好茅洲河,中电建在底泥处理厂专门建设了一个水环境实验中心。实验室内,工程师们正忙着进行水质分析。“我们通过对100多个取水点不间断的水质分析,以评估治理工程效果。结果显示,经过近两年的治理,茅洲河水质已得到显著改善。”工作人员马芳芳介绍。实验室还有一艘自动环保检测船,平时在河面巡航,自动取样检测实时分析水质指标,为治理工程提供依据。
马芳芳告诉记者,跟她一起的,有不少毕业不久的大学生。刚来这里工作时,看到远离市区,条件比较艰苦,但眼看着茅洲河的水质一天天改善起来,内心很高兴。
翟德勤介绍说,为了尽早实现茅洲河的治理目标,底泥处理厂目前24小时连续作业,春节期间也留下近半员工加班加点。在底泥脱水车间,记者碰到了60岁的工人胡哲文,这位来自湖北荆州的治水人,除夕都和工友在车间吃团圆饭、值班。
“治水人四海为家,习惯了在工地过节了。关键是通过我们的努力奋斗,让河水清起来,让老百姓的日子好起来。”他说得很朴素,笑容绽放在他脸上。
编辑 陈冬云